甲骨文研究的继往开来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4:11:14 光明日报 宋镇豪 参加讨论
【纪念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被称为“绝学”的甲骨文与甲骨学,内容丰富,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景致,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古代信仰之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中国艺术美学之发轫的最真实的素材。 甲骨文的历史文化魅力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古典文献遗产,其时代属于商王朝后期。甲骨文出自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特殊人群之手,包括商王、贵妇、王室成员、卜官、贵族、各方巫师、地方要员等。这些人群以特有的占卜文例形式(通称甲骨卜辞)或记事文例形式(通称记事刻辞),在龟甲兽骨上写刻下贯以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信仰追求的日常生活事象,记下了真实存在的商王室谱系,记下了大量的神名、先王先妣名、贵显人物名、诸侯方国君长名、部落族长名、外交使者名与神话传说人物等,揭示出王位继承法与婚姻亲属制的特点,王事与臣属活动的政治景观,重大事件中的人物思想情感表现,商王与诸侯方国的关系,官僚机构与职官的职掌,社会生活中权贵与平民、奴仆的阶级结构,经济产业的管理者与手工业劳动者的等级关系,不同族群的宗教意识观念,军事战争中的武官、军队组织、武器装备和攻防行事,丧葬祭祀中人殉人祭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及其与墓主的关系等,使商代成为有出土古文字记载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填补了史书的缺载。 殷墟王都内的贵显人物每以龟甲兽骨占卜其日常生活行事的可行性,预测吉凶祸福。占卜程序分卜前的取材和对甲骨施加削、锯、切、锉、刮、磨、穿孔以及钻凿的整治。经过攻治的甲骨,就可以进行占卜,“施灼呈兆”,在许多卜兆的近处,按一定的行文形式,书刻下占卜事项与卜后的记验辞,有的还涂朱填墨,包括之后的入档,集中瘗埋等等,有专门一批人从事这一活动。 甲骨文主要为占卜记事卜辞,完整的甲骨大小根据占卜主体的身份不同而异。王卜多属各地进贡的大龟,一般贵族用王都附近产的尺寸较小的龟,龟的大小,乃是等级、权力、地位的一种标志。最大的龟腹甲长44厘米、宽35厘米,背后有204个钻凿,现藏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属武丁时。今见完整龟甲一片上字数最多者达404字,正反共刻71条卜辞,见《合集》974,现藏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属第一期武丁时。牛肩胛卜骨也有大小之分,最大的一件现藏国家图书馆,为一牛右胛骨,通长43.5厘米、宽24厘米,正反面刻了35条卜辞和一条记事刻辞,共218字,属第四期武乙时。此外,还有十分鲜见的象胛骨卜骨,另有一些与占卜不相干的记事刻辞,包括人头骨刻辞、虎骨刻辞、兕骨刻辞、鹿头骨刻辞、牛距骨刻辞,以及一些骨器上的记事刻辞等。甲骨文还有用软笔朱书墨书的。考古发掘发现的甲骨文,有的整批出土于当时有意瘗埋的土坑中,瘗埋地点也有所不同,甲骨组类属性也相应而异,可以据以整体断代及识别是某某王卜辞或非王卜辞。 甲骨上完整形式的卜辞,包含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叙辞记卜日和卜人名;命辞记占卜的事类,也是卜辞的核心内容;占辞是视兆坼判断事情的吉凶,属于占卜的结果;验辞是事情应验的追记,但多数卜辞只记叙辞和命辞。甲骨文出土时以碎片为多,流传与收藏过程中又不断面临碎缺损坏与粉化的危险。不过,按卜辞同文例可以残辞互补,有的经过碎片拼缀,卜辞内容也可以完整通读。 殷墟甲骨文的内容,涉及晚商时期的自然生态、天象祲异、气候灾害、政治制度、王室结构、宗法与宗庙制、王权与神权关系、文化礼制、立邑任官、卜官与占卜制度、土地所有制、社会经济生产、交通出行、外交征伐以及商王都内权贵阶层的日常生活状况,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姻嫁娶、养老教子、情感意识、宗教信仰、祀神祭祖等方方面面。 甲骨文中记载的商王国的政治疆域总体面貌以及相应的内、外服制度,可资了解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层、政体架构和国家管理形式。当时最高统治者是商王,商王之下有一批内服辅政官员,统领着一个较大的官僚集团,为商王提供咨询和负责处理具体事务。其中的卜官集团,负责为商王提供宗教祭祀方面的决策参考,利用神灵力量影响政事裁决。地方族落或基层地缘组织总数有700多个,由各宗族族长负责最基层的管理。在法律刑罚方面,有一套墨、劓、刵、刖、椓的“五刑”系统。商王朝周边方国达160多个,有的方国与商王朝时敌时友,军事征伐及服属交好的记载甚多。商王朝的武装力量构成体制,分为王室军队、诸侯方国军队及“兵农合一”的非常设“族兵”三大类。 甲骨文中有不少风霜雨雪的气象及水旱虫灾的记录,还记载了流星雨以及发生于公元前1200年前后的5次日食,是古气候与古天文学研究的珍贵资料。还有许多野生动植物及猎获象群记录,可资研究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生态与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甲骨文中把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实行一套适合农业定居生活的以太阴纪月、太阳纪年的阴阳合历,平年十二月,闰年十三月,有大小月之分,如有称“小月”(山东博物馆藏8.110.17)、“小一月”(《符》1)、“小三月”(《东北师大》13;山博甲8.184.30反)、“小五月”(《合集》21637)等,与今称偶月为小月正相反。闰月的安排采用年终或年中置闰,以调节太阳年与朔望月的关系。将一天大致分为16时段,不同时段有不同“时称”,白天自旦至暮共10个时段,夜间自昏至夙分为6个时段。甲骨文中的粮食作物种类有禾(粟)、粱(黏性粟)、黍、麦(大麦)、来(小麦)、稌(糯稻)、秜(稻)、(见图一)(大豆)、(见图二)(高粱)等。为获得农作物丰收,采取了祭风宁风、止雨御涝、祈雨焚巫及宁息蝗灾等农业活动与祭祀行为。当时人群的宗教信仰系统,主要为最上层上帝、中层天地间祖先神和自然神祇、最下层鬼魅世界三大信仰系统。对先王先妣的祖先祭尤为隆重,可分特祭、临时祭、合祭和周祭四类。 甲骨文中还有名类繁多的建筑名称,礼制性宫室建筑合居住、祭祀、行政为一体,宫廷与池苑相辅相成,已开后世宫廷与皇家园林系统的先河。甲骨文中记有20多种乐器名,10多种不同祭歌名,不同形式的武舞与文舞名,乐师“多万”和众多舞臣的专事分工,反映了当时器乐与音乐、舞蹈较为发达的状态。还有50余种病患记录,如以现代医学分科则分属内科、外科、五官科、消化科、眼科、骨科、神经科、小儿科、妇科、传染病科等,有关疾病的治疗,药物、针灸等数者兼备。 甲骨文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语料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单字量约4400个,可识可读可隶定的约2400个,其中约1400多个见于现代汉语词典,其余2000个已经不可释读,多为消逝的人名、地名和某种祭祀名,但其词性词义大都可据文例语境而基本推知。甲骨文语言是汉语的母体,甲骨文的文辞体式,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可知早在3000多年前已经有比较健全成熟的一个语言、词汇、句法和语法系统,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名词、代词、动词、介词、数词、某些量词、连词等,在甲骨文中已经基本具备。甲骨文内部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语音系统,它构成中国秦汉以后汉藏语系的重要源头。由于甲骨文的发现,汉语言学的原初形态和汉语语法的早期特点已由很难讲清变得可资精细探析。 甲骨文也为现代书法艺术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新天地。甲骨文书体造型与行文走笔具有的高起点、合规度、具变化的书法要素,先声正源而导流后世书艺,其刀笔、结体、章法三大要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晚后书学的流变,体现出中华民族平和稳重的审美观,强弱均衡、节奏有序的心理意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高度评价改革开放前工业化基础
- 下一篇:努力构建中国社会文化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