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慧霞]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戏台考述(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3:11:32 中国民俗学网 柴慧霞 参加讨论
(三)建筑装饰 屋顶装饰为五脊六兽。正脊砖雕造型为二龙戏珠,四条垂脊上均配有蚩吻脊兽(彩图5)(戏台南侧前方垂脊上的原脊兽已经损毁),青瓦屋面,瓦沟最下面有如意形滴水。戏台檐檩上彩绘有仙花和云纹,仙花状若莲花,左右各三,呈对称分布。檐檩下方的额枋上装饰有两柄木雕黑色如意。左侧彩绘有学士行路图,一学士端坐马上,前后各一马童,马儿似是惊恐驻足不前,前面的马童手拉缰绳,后面的马童手推马尾,脚下回廊栈道,周围树木繁茂,景色宜人,山峦环绕;右侧也有一学士赶考图,一学士打伞端坐马上,前面一书童肩挑书卷,后面一书童肩背行李(彩图6、7)。 枋心斗栱北侧有凉亭一座,上有人物4个。亭上有一老者和二孩童,一老者斜靠在凉亭栏杆似在休息,一孩童趴在凉亭上似在把玩亭下的荷花,另一孩童貌似和亭下一望向凉亭的孩童交谈,亭外的一条路上还有一孩童手持荷花在路上行走(彩图7)。斗栱南侧还有一书生模样者高坐书堂读书,书童伴读,书房、屏风、屋顶、檐柱、柱础等建筑装饰清晰可辨。(彩图8、9)。 额枋下面的平板枋上有二龙戏珠纹样,还绘有两组供养人形象的人物,两组人物左右对称,两两对坐,一组似是在交谈,另一组二人旁边放有似是供佛供僧的两个花篮。平板枋下面的左侧枋上绘有凤凰和麒麟,右侧枋上绘有飞龙纹样及灵山(彩图6、7),中间绘有寿桃、石榴及竹笛、箫等图案,额枋上还有多处仙花、仙草、寿字纹、云纹等装饰纹样。最下端的牙子上面还刻画有鱼纹,牙子和台口砖柱相接处也有装饰部件,长度为1.12米,另一端的却已不存。戏台的两根檐柱柱头有牛形神兽彩绘,牙子和檐柱交接处有设雀替的卯榫,雀替现已不存。 明间有柱头科斗栱两攒(三踩单昂),平身科斗栱一攒(三踩单昂),斗栱栱部雕有“龙角凤翘”,中间为龙头,左右为象头,两边为凤头,后部还有莲花状木雕。其左侧柱头科斗栱雕刻有龙头和琴棋书画纹样,角科也装饰有凤头图案及莲花图样。整个檐部的彩绘图案多样、富含寓意、刻画精致,颇为讲究均衡美、对称美(彩图5)。 戏台内壁原布满壁画(据说“文革”时期,当地群众为免遭毁坏而特以白灰漫墙覆盖),现存墙壁上部有十八才子赶考图及卉草图,均是白底黑色三角形黑墨画。卉草图共四副,分别为鹊梅图、青竹图、兰草图、芭蕉图,象征着如兰、竹一样品质高洁的学子希望赶考能得高中。十八才子赶考图保存较好,图中人物栩栩如生,有骑驴者、有骑马者,图中人物的年长年轻一目了然,有打伞者、有带书童者,还有一学子被路上的石头绊倒在地,周围同伴搀扶的细节,神态逼真,鲜活生动(彩图10)。戏台内壁下部壁画现正在进行保护性修缮。 戏台梁枋上面的彩画用色丰富、考究,以青绿色调为主,兼有靛青、翠绿、宝蓝、赭石、黑色等,现大部分色彩保留完好。其中两组供养人的人物图像,皆是赭色色调。梁枋彩绘用色主次分明,辉煌华丽,层次清晰,和谐统一,使人顿生庄重之感,实为渲染意境之妙笔。 整个北石窟寺戏台,其遗存状况较为完好,尤其是戏台的檐部至今彩绘内容完整、笔法简练、色彩清晰,檐部木雕也较为精致且富有层次。墀头砖雕、屋顶砖雕风格鲜明、做工细致、形态生动。 三、戏台和山门 北石窟寺的山门原位于戏台的南侧,紧邻戏台,是出入北石窟寺的通道。根据有关文献和对石窟寺工作人员和当地老人走访,我们了解到的戏台和山门的历史变迁情况大体如下: 有关北石窟寺山门最早的文献记载,是第165窟门外北侧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所立的《大清碑记》,碑记关于山门有“为有关圣帝君,二郎诸神共修山门”的记载(7)。当时,戏台尚未修建。1959年-1960年北石窟寺被发现后,北石窟寺的山门就位于戏台的南侧(彩图11)。 据距北石窟寺一河之隔的镇原县居士沟村民金新民(8)讲述,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见到戏台南北方向是土坯建成的北石窟寺围墙,北石窟寺山门位于戏台南侧围墙一端,进门处放置有元代所铸铁钟、铁香炉,“文革”时期被砸碎。后围墙年久失修于70年代坍塌。另据我们对距北石窟寺2.5公里的报德寺戏台的考察,其山门和戏台的位置结构和北石窟寺山门、戏台的结构高度近似,根据相关文献可以考证出他们均属晚清建筑。当地村民也说北石窟寺戏台和报德寺戏台的建造者为同一批工匠。“报德寺,位于镇原县上肖乡石崖村,现存大殿、戏楼、门楼三座单体建筑。大殿坐北面南,面阔三间,五架梁结构。报德寺戏楼座南面北,为三间五架梁结构,其门楼紧挨戏楼东侧,座南向北,单间五架梁结构(9)”。 低年段的语文学习是简单的,也是枯燥的,我想将简单的朗读教学与枯燥的识字教学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学生从枯燥的要我抄词语,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朗读中变成有声有色的朗读,激情洋溢的朗读,变成我还要将读好的这些字词句写好,让学生快乐朗读,有效识字。 据北石窟寺工作人员白京平(11)介绍,北石窟寺是在1959年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当时,一同发现的戏台台基附近的积土达0.68米,后经清除才露出全部台基,戏台前方的小广场原来也是一个洼地,后经多次平整才成为现状。1963年成立了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管理所。1965年左右,北石窟寺的发现人、守护人、文物工作者张鲁章、北石窟寺首任所长王荫槐等人就住在戏台上。张鲁章工作笔记中也多次提到当时北石窟文保所工作人员的临时住房的解决办法是“利用窟院小戏台砌墙加门窗”及相关过程(12)。70年代初,第165窟进行维修加固时被拆除下来的165窟的大门被装到了戏台的两根金柱之间,大门门楣处有“佛洞”两个靛青大字,这扇大门至今还放在戏台上,当时砌过隔墙、装过大门的印迹也是清晰可辩。70年代,在戏台两侧还修建了6间土木结构的简易房用作办公,《铁痕石印—张鲁章文物工作笔记》一书中也有“戏楼两侧修接待室、陈列室”的具体记载(13)。1975年北石窟寺工作人员才搬离戏台,迁至北石窟寺南侧新修建的的7间土木结构的工作生活用房里面。 纵观北石窟戏台的历史变迁,我们发现了其明显的依附性特征,在特殊时期甚至被临时改造成具有实用功能的场所,这也是这座戏台历史变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