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专门考古 >

河北海盐博物馆藏汉代盐豉共壶


    黄骅市博物馆
    摘要:2017年, 河北海盐博物馆入藏了一件盐豉共壶, 为灰陶质的双口方壶, 腹部印有“齐盐鲁豉”篆书铭。文章对该壶做了简单介绍, 认为, “齐盐鲁豉”是古代优质调味品的代表或象征, 类似铭文器物的出现, 显示了古代山东地区盐豉的生产水平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力。
    关键词:盐豉共壶;“齐盐鲁豉”铭文;汉代
     
    2017年, 河北海盐博物馆入藏了一件盐豉共壶。为灰陶质, 双口方壶。双直口, 斜肩, 直腹略内收。高13厘米, 长16.5厘米, 宽8.5厘米, 口径5厘米 (图一) 。肩部印双V纹与云雷纹, 腹部四面均模印图案。正面上方印双V纹和连续的菱格纹, 中间为一匹立马, 作低头觅食状, 马身后有三立柱、一横柱和二斜柱形成的房架, 似代表马厩, 两边印篆书“齐盐”“鲁豉”, 字间饰菱格纹 (图二) ;背面上方图案及房架与正面类似, 下部篆书“年年有鱼” (图三) ;双侧面纹饰相同, 饰一排双V纹和一个由四个回形菱格纹组成的大菱格纹 (图四) 。经鉴定, 该壶的年代为汉代。
    从壶上的铭文来看, 此器为盛装调味品的器具。
    截至目前, 已有多件印有“齐盐鲁豉”铭文的陶壶 (盒) 见于报道[1]。与以往所见不同的是, 此壶腹内部没有分隔。这类器物的出现, 证明在我国古代, “齐盐鲁豉”是优质调味品的代表或象征, 也显示了古代山东地区盐豉的生产水平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力[2]。
    山东临海, 自古就有鱼盐之利, 其产盐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黄帝时期的宿沙部落煮海。《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至国, 修政, 因其俗, 简其礼, 通商工之业, 便鱼盐之利, 而人民多归齐, 齐为大国。”春秋时期, 齐桓公问管仲富国强兵之术, 管仲对曰:“海王之国, 谨正盐策。”[3]《管子·轻重甲》记载了“盐策”的具体内容:“……今齐有渠展之盐, 请君伐菹薪, 煮沸火水为盐, 征而积之。”“请以令粜之梁、赵、宋、卫、濮阳。彼尽馈食之国也, 无盐则肿, 守圉之国用盐独甚。”[4]齐国优质的海盐与他国进行贸易, 换取货币或粮食、皮毛等物资, 为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主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齐盐销售范围广泛, 天下食用齐国之盐者甚多, 因此“齐盐”成为优质盐的代名词。
    图一汉代盐豉共壶
    图二壶腹正面
    豆豉, 古代称为“幽菽”, 也叫“嗜”。许慎《说文解字》曰:“, 豆也, 象豆生之形也。叔, 配盐幽也, 从支声。豉, 俗叔从豆。”[5]《释名·释饮食》则进一步解释道:“豉, 嗜也, 五味调和须之而成, 乃可甘嗜也。故齐人谓豉声如嗜也。”[6]鲁国所生产的豆豉质好味美, 备受时人推崇, 流行一时。
    图三壶腹背面
    图四壶腹侧面
    作为不可或缺的佐餐用品, 盐豉的销售范围巨大, 利润也十分丰厚, 《史记·货殖列传》中甚至有“曲盐豉千合, 比千乘之家”的记载[7], 可见汉代专营盐豉的大商户的富足程度。
    参考文献
    [1]李丽霞, 徐婵菲.汉代盐豉方合赏析[J].中原文物, 2009 (2) .
    [2]金洪霞.“齐盐鲁豉”之美的历史钩沉及其文化解读[J].美食研究, 2017 (1) .
    [3]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M]长沙:岳麓书社, 1988.
    [4]管子[M].李山, 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9.
    [5]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6]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7]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长沙:岳麓书社, 1988.
    (原图略,详见原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