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青]老字号遗产资源的转化及其价值(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4:11:21 中国民俗学网 朱以青 参加讨论
二、老字号的分类及面临的困境 老字号承载着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精益求精的匠心追求与诚信厚道的经营理念,已成为民族品牌的典范,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在社会转型和城市变迁过程中许多老字号却了无了踪影。从全国范围来看,为数众多的老字号企业中仅有70多家上市公司。商务部流通发展司2017年发布的《老字号发展报告(2015—2016年度)》显示:针对788家企业的调查,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90299.78亿元,平均增长6%左右;实现利润7658.44亿元,平均增长20%左右。“在一些行业和地区,老字号的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可喜状态……对北京各类老字号中的160家企业调查,2016年有近90%的企业都处于赢利状态,尤其在互联网应用、连锁化发展上有长足的进步。”截至2018年底,山东省共有“中华老字号”企业66家,“山东老字号”企业280家。2018年,山东省346家省级以上老字号企业共计实现营业收入1985.9亿元,同比增长9.4%。因为基础雄厚、信息发达、政府重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老字号发展要好于其他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文化艺术服务、餐饮服务、零售服务和医药行业,占比分别为33.3%、15.9%、15.6%、11.3%和9.2%,酒店住宿行业最少,占比只有1.2%。”老字号企业确实存在企业规模偏小、体制机制僵化、创新动力不足、技术附加值低、融资困难、后继无人等问题,这些问题单靠企业自身又很难解决。为此,商务部2006年开始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确定了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名录,2010年又确定了第二批。2017年1月,商务部等16部门又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为核心,以保护传承老字号为根本,进一步优化老字号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老字号的榜样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进老字号创造更多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促进老字号顺应消费需求新变化和“互联网+”新趋势,加快改革创新发展,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拓展品牌价值,充分发挥其在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中的积极作用。 除商务部认定的老字号外,各省、市都出台了老字号认定规范并进行了认定。如山东省有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66个,山东省认定的省级“山东老字号”280个。南京市于2018年4月启动了第三批老字号的认定工作,在此之前,有已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20家,省老字号企业30家,市老字号企业64家,还有10家未被评定、20多家停业仍保留字号的老字号企业。而在全国范围内,共有各类老字号5000多家,其中由商务部认定的老字号1128家,多数分布在沿海及内陆经济较发达地区,如上海有180家、北京117家、南京20家。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就很少了,如宁夏只有2家,青海更是只有1家。 老字号不仅地域分布不均,发展状况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有的经营良好,有的经营困难,有的濒临倒闭,有的空有品牌,已无产品上市。上市公司是老字号中发展最好的一类。像贵州茅台、五粮液、青岛啤酒、同仁堂、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全聚德等大家耳熟能详的70多家上市公司,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经营方式,开拓业务领域,在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引入资本,扩大了老字号企业规模。这类老字号既具地方特色又满足了民众的生活需要,而且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因此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与良好的经济效益。关键还在于这些企业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愿意通过创新发展使老字号及其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对这类企业,政府应给予其相关荣誉及政策方面的扶持,不必在资金投入上下功夫,他们就会发展良好。 发展最差的是已经倒闭或者濒临倒闭的老字号企业。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就启动了老字号认定工作,向1600余家品牌授予了“中华老字号”的牌匾和证书——这些老字号均是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的老牌企业。如今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其中20%面临发展困境。这些濒危的老字号有的是因为经营不善,有的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被自然淘汰。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打火机普及、点火技术的发展使火柴行业衰落,成立于1912年的20世纪亚洲最大的火柴厂——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于2012年9月6日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其他地方的许多火柴厂也先后关停。竹器曾经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但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竹子材料获取困难及人工成本上升,竹器制作面临危机。藤具制作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老字号是地方的一张名片,对这类即将消失的老字号,政府要进行全面摸底普查,建立较为详尽的老字号档案,包括建筑、牌匾、账簿、工艺流程等等,用文字、图片、录音、影像资料等形式将其保留下来。特别有影响并能代表地方文化的还可以考虑建立博物馆,不能任其消亡。 除以上两类外,大部分老字号企业虽在经营中,但面对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地铁兴建、道路拓宽,使许多老字号从商业旺地上消失,被迫搬到其他街区,失去了原有的营商环境,经营状况大不如前,不少老字号也因此消亡。因此,各地政府实施了针对老字号原址风貌、品牌文化等方面的保护。如昆明市商务局就为“老字号”争取到了市政府的支持性政策,因旧城改造被迫搬迁的老字号企业在省内、省外、境外新设营业网点的,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补助。上海陕西北路作为老字号品牌的集聚地,被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冠名为“中华老字号第一街”。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老字号集聚发展,2018年3月以来,静安区全面启动陕西北路老字号街升级改造工程,邀请专业团队进行整体形象升级,调整引入更多老字号品牌,从原来的12家增加至17家,全力打造老字号定制体验中心、文化展示中心、新品发布中心和营销体验中心,打造陕西北路老字号专业街,并于2018年9月7日第12届中华老字号博览会开幕首日正式开街迎客。各地政府还积极支持老字号核心技艺申请国家、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老字号发展提供帮扶。 资金短缺是束缚老字号发展的瓶颈。如广东省老字号,多以小微企业为主,76%为民营或私营工商企业,国有及控股仅占24%左右,大部分属于市场中的弱势群体。2010年,浙江老字号福兴杭罗投资3000余万元建立了杭罗博物馆,之后资金几乎断链。银行贷款不够,只好向民间借贷,每年产值2000万元左右,还完利息和部分贷款,利润所剩无几。针对老字号融资难的问题,2017年商务部《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老字号积极对接资本市场”,鼓励“设立老字号投资资金”。为此,各地纷纷制定相应政策,为老字号融资出谋划策,如云南省昆明市就协调富滇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开展了老字号企业品牌抵押贷款业务。 后继无人是老字号传承面临的又一问题。老字号独特的技艺是通过一代一代人的传承和革新而形成的,大部分是家族传承。许多技艺复杂难学,周期长,收入低,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愿意学的。为此,文化部、教育部2015年起实施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至今已有78所高校参加此项计划,目的是为非遗传承提供高校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支持,帮助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强化基础、拓展眼界、增强学养,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2017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并发布实施。其目的是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各省市也举办了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的培训,以解决老字号技艺传承的困境及人才匮乏的问题。 老字号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主要还得靠企业自身进行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经营管理模式、营销模式,激活创新思维,增强内功,实现资源转化,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存活下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