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步自封的大院君起初不愿,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李鸿章的“劝导”,在1880年10月的御前会议上通过了“开化自强”的方针,并在清政府的帮助下,相继同美、英、德、法等西方列强签订了通商条约。朝鲜的大门从此洞开,成为列强角逐的舞台。 1880年,闵妃集团开始借军制改革之机削弱大院君集团的实力,裁汰由大院君亲手创办的“亲军营”,组建了以日本人为教官的新军“别技营”。新军在装备和待遇上都高于旧军,激起了旧军极大的不满。1882年,为防止旧军哗变,当局向欠饷已达13个月的汉城驻军发放饷米。由于饷米中掺了砂石和糠皮,不堪食用,愤怒的士兵殴打了管理粮库的官员。闵妃的心腹、兵曹判书(相当于兵部尚书)闵谦镐下令逮捕带头闹事的士兵,成为激起汉城驻军兵变的导火索。激愤的士兵冲进军械库,夺取武器,释放被捕士兵,并跑到大院君府上诉说冤情。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大院君趁机煽风点火,暗示此事是闵妃勾结日本人所为。变兵头脑发热,不辨真假,立即去攻打日本使馆。他们杀死了日本教官,处决了闵谦镐等后党高官,并打进宫里搜捕闵妃。闵妃装扮成宫女,逃出王宫,一时间,政局陷入瘫痪,汉城大乱。 壬午兵变爆发后,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逃回国报告了事变经过。日本政府决定借机大举入侵朝鲜,胁迫其割地赔款,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清廷驻日公使黎庶昌得知后,急电直隶总督署,建议“中国宜派兵船前往观变”。与此同时,还在逃亡途中的闵妃惊魂甫定,指示后党成员、正在天津的朝鲜使臣金允植向清廷求救,一场“抗日援朝”的大戏正式拉开帷幕。 兵贵神速,清军抢占控制朝鲜的先机 袁世凯是跟随吴长庆到的朝鲜。 安徽庐江人吴长庆和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袁保庆无子,便将其弟袁保中的第四子袁世凯过继给自己)是生死之交。他自办团练对抗太平军,日积月累,成为淮军的一支劲旅,号称庆军。吴长庆本人也官至提督,功震四方。在叔伯父们相继离世,失去荫蔽后,袁世凯投奔吴长庆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在进军朝鲜的过程中,袁世凯办事干练,雷厉风行,表现出了突出的才干。 清军从得知日本出兵的情报到登船赴朝,前后不过十余天。而吴长庆出征的准备时间只有七天。压力转嫁到了在吴长庆帐下当幕僚的张謇头上,他被全权委托处理一切有关出兵的筹备事宜。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当时恰逢乡试,吴长庆责成袁世凯去考试。而袁世凯并不喜欢舞文弄墨,只想奔赴沙场建功立业,如此苦衷,却不便明言。正好张謇一个人要应付内外事务,实在忙不过来,便对吴长庆说:“大帅不要叫慰廷去考试了,就让他帮我办办出发的军事吧。”吴长庆一向尊从张謇的意见,便答应了。 于是,张謇立刻委派袁世凯赶办行军应用的各种物件,他欣喜地发现,原本自己需要五六天才能办好的事,袁世凯不到三天就办得妥妥当当。 清军抵达朝鲜的仁川后,吴长庆指派一个营为先遣部队,下令立即登陆。但该营指挥官却表示士兵不习惯航海,大多晕船,请求暂缓登陆。吴长庆大怒,立即将营官撤职,改派袁世凯代理。袁受命后,督率该营在两个小时内便完成了登陆,令人不得不对这个年仅23岁的青年刮目相看。 其实,早在这一年的春节,袁世凯初入庆军时,就已经表现出了随机应变,处事果断的特点。春节循例放假三天,很多士兵在营中聚赌,一言不合,由争吵发展为殴斗,直至彼此开枪。由于各营营官多已回家过年,无人主持,营中秩序大乱。袁世凯当时正好在营里,他灵机一动,假传统领的命令,带领一些士兵赶到出事现场。查明事情原委后,立即将为首肇事之人就地正法,这场纠纷才得以平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