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州义军誓归唐敦煌莫高窟156窟壁画: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唐帝国治下的沙州 归义军是在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至宋仁宗景三年(公元1036)期间,实际以军事力量统治沙州地区的地方武装政权。归义军推翻吐蕃而崛起,衰落于沙州回鹘而灭亡。在《丝路岁月》中对归义军的事迹和在沙州的统治情况均有所描写。 所谓沙州,从汉至隋这一段时期,一直叫做敦煌郡,唐初改名为沙州,下辖敦煌、寿昌两县。沙州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也是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大门,属于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唐初,唐帝国在河西节度使治下,有八军之说(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墨离、豆卢、新泉),沙州的主要军事力量正是常驻边防军“豆卢军”约4300人。据猜测豆卢军的主要兵员为降伏唐朝的吐谷浑番兵,这是因为豆卢这名字有点怪,本身就是出于吐谷浑语,意为“归义”。 沙州的陷落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太宗、高宗乃至玄宗前期,突厥和吐谷浑基本上已经是被打的半死不活、吐蕃还是个成长中的楞头青,因此唐帝国在西域一直独孤求败,甘州(张掖),肃州(酒泉),沙洲(敦煌),瓜州,凉州(武威),兰州,伊州,西州,庭州,廓州,鄯州,河州,岷州均是唐在西域的重要城镇和半军事要塞,在令高仙芝“一败成名”的怛罗斯之战前,唐的扩张达到了顶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仓皇逃往成都,儿子肃宗却在灵武即位,于是玄宗就很莫名其妙的“被太上皇”了,从此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考虑到西域战乱不断,军队的战斗力很强,很没有安全感的肃宗便命令西域诸军迅速勤王,一夜之间,唐帝国在西域的15万主力精兵奉命东进,西域立时处于军事真空状态。 本来在青海,哥舒翰的对吐蕃作战打的有声有色,吐蕃一时还要躲着这位名将走路,但大乱之中,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堪一战的大将们陆续死于非命,吐蕃实在是不下手都不好意思,终于在乾元元年趁势北上,逐渐顶不住的朝廷被迫在宝应二年(763)设立了一个神奇的职位“河已西副元帅”,这职位有点像明朝的辽东经略使,不过比经略使还要更惨的是,连像样的正规部队都没有,主要任务是整合河西、北庭、安西三地的残余唐军,抵抗吐蕃的攻势。 虽然初期的抵抗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首任的河已西副元帅杨志烈在永泰元年(765)在凉州抵抗吐蕃时,由于“士卒不为用”,只得往甘州逃命,于途中被沙陀人所杀。随后大历元年(766年),吐蕃人攻陷河西重镇甘州,肃州。再第二年,作为杨志烈族弟而继任的河已西副元帅杨休明战事继续不利,只得“转进”到了沙州。由于吐蕃控制了大片中间地带,因此河西,安西,北庭三地唐军互相失去联系,只得各自为战。 杨休明大约死于大历二年,当时的河西观察使周鼎被迫挑起大梁。在之后的十余年间,唐军在河西走廊的各个要塞和城市都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下为吐蕃逐一击破,最后周鼎发现,自己真正能够控制的也只限于沙州这最后一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