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在西域最后土地:统治敦煌二百年的归(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6:11: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从大历五年(770)开始,沙州就一直持续受到吐蕃围攻,周鼎一边固守,一边不断尝试向唐名义上的盟友回鹘求援,但是如果屠了两回洛阳的回鹘如果靠得住,母猪都会上树了。看到城中粮草将尽,周鼎打算焚城,率领军民突围东进。即使在我看来,这也是个非常不靠谱的决定(请参考携带军民南下的刘备所遭遇的当阳长坂追击战)。因此周鼎的决定立刻引发了沙州军队的意见分歧,具有强烈国家荣誉感的部将们认为一旦放弃沙州,沙州将“永不为唐土”。意见分歧随即导致暴力冲突,最终的结果是安西都知兵马使阎朝“缢杀周鼎”,率领军民继续抵抗。 周鼎被杀之后,确实没人再主张突围了,但是军粮的问题仍然没解决。阎朝只好下令“出绫一端,募麦一斗”,搞了一次内部的石油换食品活动,应者甚众。即使是这样,到建中二年(781)的时候,沙州还是弹尽粮绝了,面临绝境。阎朝努力做到了最好--他和吐蕃的大将绮心儿郑重约定,献城沙州民众将不会被外迁后,方才同意投降--有没有想起《天国王朝》里和萨拉丁相约、守卫耶路撒冷的巴里安?十一年的沙州围城至此终于结束,虽然最终难免陷落,但是城中的汉人大姓张、李、索等氏族都没有流离失所,保存了日后能够让归义军光复沙州的星星之火。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沙州陷落之后,当地民众虽然没有被驱逐,面临的也是噩梦一般的日子--如果仅仅是换个节度使那也就罢了,问题是吐蕃是个奴隶制的国家(一直到1950年西藏解放前,西藏还仍然遍地是农奴)。吐蕃人视汉民为贱民,在河西诸城生活的汉人被告知,走在大街上遇到吐蕃人时必须弯腰低头,不得直视。对待奴隶,奴隶主们当然不视其为生命,而是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丁状者沦为奴婢 ,种田放牧,赢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的情况比比皆是。 为了断绝当地汉人和中原唐朝的血脉和情感联系,吐蕃人还要求汉民不得穿着汉族服装,必须如吐蕃人一般,辫发左衽(汉服均是右衽,即衣服左领压住右领,对面看是个y形状,少数民族正好相反。这是由于汉族以右为尊,少数民族以左为尊,要把尊的一边掩起来。对于汉民来说,左衽的只有两种人,死者或者蛮夷,所以在一些汉人画作里面,有时能看到左衽的人,其实那是暗指已经去世的人)。每年的元旦(春节)是汉人唯一被准许身着汉服的日子,沙州的汉人在家里穿着汉服祭拜祖先,都痛苦得泪流满面。 建中元年(780),当时的太常少卿(礼部负责祭祀的官员)韦伦在奉命出使吐蕃后,路经陇西一带返回长安,一路见当地汉人“毛裘篷首,窥觑墙隙”,有人哭泣、有人向东跪拜、还有人密奏吐蕃在当地的虚实,盼望唐军前来收复失地。 但四十多年后,唐军依然没来。 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大理卿刘元鼎前往吐蕃会盟,路过龙支城(青海乐都),有上千名老人沿路拜泣,自称是当年被俘的唐军,问当今天子安否,“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否?兵何日来?”。一个“未忍”,道尽多少艰辛,想必听到这些话的刘元鼎,是难过、尴尬、且无奈着吧。 这一切,一直到张义潮举起光复沙州的大旗,才得到改变。 张义潮光复沙州 和后世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有相似之处的是:吐蕃人同样善战(确实给唐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并且攻占过长安)、也同样不善于管理。河西之地,本来土地并非贫瘠,在唐统治时曾经修筑过很多水利和农业设施,但吐蕃统治之后,开始逐年荒芜。 同时,唐在由盛转衰时,幸运地出现了一代名相李泌。李泌是中唐时杰出的政治家,历玄宗至德宗四代帝王,始终进退自如。在李泌的政策指引下,唐与回鹘、阿拉伯、南诏等国共同结盟、构建起了针对吐蕃的包围圈,吐蕃从此在政治上进入绝境,无力扩张。不能扩张,也就无法掠夺,不善经营管理领地带来的恶劣后果开始变得尖锐起来。 会昌年间(841-846),由于连年灾害,吐蕃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饿殍遍地。会昌二年,吐蕃赞普郎达玛遇刺,死时无子,内臣立了他妻子綝氏的一个内侄名叫云丹的为新赞普(好莫名其妙),自然引起多方不服,从此吐蕃陷入内战。 在内战中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人是原吐蕃大将尚恐热(又名论恐热),在击败了主要对手之后,尚恐热自封为吐蕃宰相,纵兵大掠河西,“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 唐帝国看出吐蕃的穷途末路,在国力衰败的情况下仍试图派兵向西小规模进军。大中元年(847) 五月, 河东节度使王宰率代北诸军, 于盐州大败尚恐热所率吐蕃军。次年12月, 凤翔节度使崔珙奏“破吐蕃, 克清水”,并一举收复了原州、石门等六关和威州、扶州。吐蕃的凶残和唐军的局部胜利,刺激了张义潮最终发动了沙州起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