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拯救中国命运的大撤退:抗战时中国工业西迁始(2)


     但是,忘却那段历史,却是不可能的。
     “种种方音如鼎沸, 俱言上水苦无船”
     两平方公里多的宜昌城,已经被挤爆了
     自古以来被誉为“川鄂咽喉”的宜昌,在1938年10月,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全中国命运的咽喉。
     从1937年起,沿长江向大后方涌去的人流,装运西迁厂矿的设备,源源不断地来到宜昌,在长江三峡的大门前拥塞着,等候乘上能运送他们进川的大马力小船。这种船,只有民生公司的24艘轮船和2艘挂法国旗的外轮,以及沿江的木船。
     逃生,成为难民们的惟一期望。而生与死的分界点,就是宜昌。1938年10月,在武汉会战即将结束、国民政府即将放弃武汉的时候,这股拥往宜昌的难民潮达到了高峰。根据1938年武汉失守后的一次统计,当时在宜昌候渡的各类人员,最多时达到了3万多人。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面积仅两平方多公里的宜昌古城被挤爆了。
     著名作家叶圣陶也在逃难的人群之中,他当时在宜昌苦等7天也没有找到一张入川的船票,而眼前混乱绝望的人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处都是人,大街小巷都是难民和难童的影子,城乡的旅店、茶楼、学校、寺庙、医院等,凡是能住人的地方,都挤满了。不少人找不到住处,只有露宿街头。
     面对此情此景,叶圣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种种方音如鼎沸,俱言上水苦无船。”
     而和难民一起急需进川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抢运物资。根据民生公司《新世界》杂志1944年5月刊载的一份报告:“二十七年(1938年)十月二十五日,武汉我军退守,宜昌形势,岌岌可危。当时存积宜昌的兵工器材,差不多有十三万吨,必须赶速抢运。”
     此外,还有近80家企业的机械制造、化学、电机电器、食品、造船、印刷、纺织等器材、设备,也在武汉会战期间陆续通过轮船和木船运到宜昌,堆积在长江两岸的码头上。
     最要命的是,此时,还有40天左右,长江上游便要进入漫长的枯水期,届时,装载大型设备的轮船根本无法行驶。也就是说,所有滞留宜昌的人员和物质必须赶在40天内运完。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基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民生公司的24艘轮船,单艘运载量只有200-600吨,依当年运力计算,要完成这批人与物资的抢运,需要一年的时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