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代后宫风云 十三陵里的“地下斗争”(7)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5:11:35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天,十八岁的神宗到慈宁宫向太后请安。不巧,太后不在,只有年轻的王宫女,恭恭敬敬端着水,请年轻的皇帝洗手。神宗见她端庄秀美,落落大方,一时心血来潮,便临幸了她。 王宫女怀孕了。经李太后亲自过问,神宗才勉强将她册立为恭妃。万历十年(1582年)的八月,她生下了皇帝的长子,也就是朱常洛。 然而神宗的心,却早已被刚刚入宫一年的郑妃完全占据。在他眼中,跟貌美如花的郑妃比起来,王氏不过就是个低贱的宫女罢了。因此,当万历十四年(1586年)郑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后,神宗马上将她晋封为贵妃。而王恭妃却封号如故,带着儿子,一个人住在景阳宫,一年到头也见不到神宗一面。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聪明的大臣们,一下就读出了皇帝的心思:出于对郑贵妃的宠爱,他很可能想立皇三子为太子!但这样一来,就会破坏明代选择皇太子“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因为神宗的皇后王氏(孝端王皇后)不能生育,不可能有“嫡子”,所以只能选择妃子们所生的长子为太子。显然,王恭妃的儿子朱常洛才是符合条件的人选。为此,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起,朝臣们展开了一场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国本之争”,前仆后继地请求神宗及早册立皇长子为太子。然而,神宗却故意搬出各种借口,一拖再拖。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李太后的干预下,神宗才勉为其难地立朱常洛为太子,而对太子的生母王恭妃,依然没有任何表示。 四年后,皇太子朱常洛喜得长子,神宗架不住群臣的接连上疏,只得将王恭妃晋封为皇贵妃。而此时,王贵妃依然住在景阳宫,常年大门紧锁,被人为地与外界隔离开来。直到她临终前,朱常洛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消息,毅然撬锁而入,才实现了母子间的短暂团圆。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宫女出身的王贵妃与世长辞。次年,她被安葬在天寿山陵区,与明成祖皇妃的坟墓“东井”相邻。她的随葬品,也少得可怜。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驾崩。八月,朱常洛继位,是为明光宗。光宗下诏,追谥生母王氏为皇太后。但仪礼未行,在位仅二十九天的光宗便撒手人寰。九月,熹宗即位。他完成了光宗的遗愿,尊王氏为孝靖皇太后。十月,孝靖皇太后的灵柩从东井之左迁出,补充随葬品后,与神宗、孝端后的灵柩一起葬入定陵地宫。 颇为讽刺的是,神宗生前最厌弃的“王宫女”,死后竟然要永远陪伴在他身旁。按理说,他既然咬牙册立了“都人子”(宫女的儿子)为皇太子,应该会想到有朝一日太子继位,一定会尊生母为皇太后。那么,根据裕陵开创的合葬制度,“王宫女”肯定也会葬在他身边。既然这样,为何在王恭妃生前,要对她如此残酷,如此绝情?让一个生前受尽冷落的女人,死后伴他长眠,难道他不会觉得,自己在九泉之下也得不到安宁吗? 关于这一点,唯一合理的解释是,神宗存有一种侥幸心理。立朱常洛为太子也好,晋封王恭妃为皇贵妃也好,都是用来堵住群臣嘴巴的权宜之计。只要他还活着,他就是位居九五之尊的君王,只要找到了足够的借口,太子随时可以废,王恭妃更不可能成为皇太后。 只可惜,他也是人,他也会死,而且死在了太子前面。尽管,只提前了几十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