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地震预报从“精准到分钟”到“不能预测”(7)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7:11:17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樊在报告中说,这二十四次地震的文字预报和技术资料,都已整理出来,保存在乐山地震局资料室。调查报告详细列举了11起预报震例(见附表)。当时,乐山已有三分之一的观测点使用这种预测办法,本地区四级以上地震一次也没有漏报过,虚报率控制在20%以下。而之所以存在一些虚报,主要是受制于一些技术因素:仪器陈旧、复杂的频谱分析和数学计算全靠手算尺量…… 樊云芳在报告中,建议国家科委尽快派综合性的科学家代表团,去乐山鉴定这种新的观测方法,并帮助他们解决在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就在樊提出这些建议,以求得地震预报上的重大突破时,有关部门却自毁长城,以“科学化、正规化”为由,撤销了周恩来总理亲自倡导的地震“群测群防”事业。 到1985年全国“群防群测”清理工作基本结束,共清理土地电、土地应力、土地磁观测点5688个,占当时观测点数的77.6%。一大批在“群防群测”点从事地震预测工作的技术人员,在这次清理中被“缴械”,逐渐边缘化。根据《光明日报》这份“机密”材料,笔者追踪到掌握该项发震时间精准预测技术的技术员,他因为研究成果得不到肯定、工作得不到支持,后来黯然退出地震预测领域。 回顾中国地震预测预报走过的40年,1982-1983年裁撤“群测群防”,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而1997年3月,西方学者R.J.盖乐等人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地震不能预测”说,则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地震界主流学者对于地震预报的信心。论文传到国内后,地震局内部曾开会讨论。尽管参会的大多数专家仍认为地震还是可以预报的,对外宣传仍定调于“地震不可预报”。 此后,地震局一方面坚称地震预报要继续搞下去;另一方面反复宣称,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漏报是正常的。借助于这种模棱两可的表述,地震部门既可以通过预报向国家要钱,又不用对地震漏报承担行政责任。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到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前,中国地震预报工作已处于非常危险的低迷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