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重返城市集体记忆的文化遗产:以台湾地区台南林百货的保护为例k


    内容提要:台南作为台湾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拥有许多傲视全台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更提出“文化立都”的口号为自身城市定位,然而面对为数众多的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即是对其做出适当的保护。林百货为近期台南市政府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之一,其复原的目标为:“重建城市的集体记忆”,意欲通过这座城市的古老建筑连结与在地居民共同的历史记忆,让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只是重现物质性的城市建筑空间,更要再现文化性的城市历史记忆,并借此凝聚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因此,林百货的修复并不完全局限于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中,对过去之“物”修旧如旧的坚持,而是期望将过去的“物”与当代的“人”作更紧密地连结,完成过去与当代之间的结合,将人、事、物串连起来共同融入到保护之中,以达到文化遗产的再活化及永续运营之目的。
    关 键 词:台湾文化遗产/城市记忆/林百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过往的回忆:林百货简史
    林百货(Hayashi,ハヤシ百货),台南人以闽南语俗称“五栈楼仔”(Gō-chàn--á)①。是由日本商人林方一所投资建造的台湾第二家大型百货公司,也是南台湾第一家、当时规模最大的现代百货公司。1926年,由于末广町(今台南市中正路)实施拓宽工程,因而重新规划两侧的商业建筑,欲使该街道成为台南现代化城市街道的示范②。末广町店铺住宅群于1931年8月30日举行动土典礼,由时任台南州地方技师兼台湾建筑会台南州支部长梅泽舍次郎设计,田村作太郎团队负责施工,并于1932年10月30日完工。林百货在末广町店铺住宅群中楼层最高,达六层,面积也最大,共计584坪③。1932年12月5日,林百货正式开业1。1945年3月1日,林百货受到当时美军轰炸台南市中心的波及,虽未受到严重损伤,但顶楼仍无法幸免,留有美军战机扫射过的弹孔。二战结束后,国民政府来台接收日产,由台湾制盐总厂(后改为“台湾盐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盐务警察共用林百货的空间作为办公地点,顶楼则作为防空战备之用。全栋大部分由台盐公司使用,直到后来其办公地点迁往健康路的台盐公司现址为止。1977年盐税停征,1978年盐务警察变更为保警第三总队,林百货的一至三层改由保警第三总队使用,直到1986年该总队迁往台北新办公址为止;四至五层则分别作为台湾省粮食局台南事务所及空军司令部军眷宿舍使用。1998年林百货建筑被列为“台南市定古迹”,产权归台南市政府所有。2001年台南市政府先完成调查研究与修复计划,直至2005年空军眷属全部迁离后,才展开建筑物局部结构分解的调查工作[2],并于2010年开始进行整修,2013年完成修复。2014年6月4日,林百货重新开业,此时距离上次开业已过了81年。
    
    图1 林百货昔日外观④
    
    图2 林百货现今外观和按原样修复的一楼立柱(摄影:林孟怜)
    
    图3 原台南州厅(现台湾文学馆)大厅(摄影:林孟怜)
    
    图4 林百货一楼大厅空间格局(摄影:林孟怜)
    二、新旧的交融:林百货建筑特色
    林百货的建筑材料及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和连续梁地基,无地下室。其中一至四层采用钢骨钢筋混凝土构造,五至六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这样的工法对于在当时台湾占相对多数的木构或砖构建筑来说是相当进步的。其建筑外观主要特色为希腊山墙、立柱,仿石构造的贴面砖,仿希腊楣式结构的横向洗石子饰面梁,古典主义惯用的弧线阳台及圆洞窗[3](图1)。
    林百货所采用的面砖为抓纹砖(Scratch Tile,台湾俗称“沟面砖”),由于早期窑烧技术控制不够精准,因此这些抓纹砖具有窑变砖之色泽[4]。建筑的空间布局为日据时期欧风建筑及现代建筑的复合体,融合了新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有学者称之为“折衷主义”(图2)。但其平面空间布局并非采用古典建筑的布局,因此与台湾日据初期其他主要公共建筑(如台北州厅、台南州厅)设计时所惯用的中央大梯及二层挑高门厅、并以转角空间作为主入口的设计相异(图3),而是将附属空间,如服务性空间——电梯、楼梯、厕所等集中设置,并空出主要空间(图4)⑤。
    如此新颖的设计概念主要是源于德国威玛的国立包豪斯学校(Des Staatliche Bauhaus)在1919年《包豪斯宣言》中所提出的想法。一战后,德国由于损失惨重,因此急于追求一种理性的、合理的、经济的文化与设计[5]。这种概念主要是将空间中的结构作一种合理性的安排,主张将空间动线依照“最有效率”的方式来规划,而非传统古典建筑中所惯用的“最具象征性”原则来布局[6]。这种建筑设计思维主要是体现“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的观点,强调功能为设计的重点,不再以形式为设计之出发点,并同时讲求科学性、效率性及经济效益。如此的设计概念最早来自于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走向新建筑》(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中所提出的“新建筑”概念,之后发展为“新建筑运动”,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对新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材、水泥及平板玻璃的运用[7]。柯布西耶对于现代建筑的看法为:“当今的建筑应专注于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8]。林百货虽然在外观立面上未采用这样的新概念,但是在内部平面空间布局上已体现一些现代建筑设计实用的巧思,如上述较为贴近一般生活的空间规划。林百货在当时的内部商业空间用途主要规划为:一层为专卖品部,主要贩售小间物(杂货)、化妆品、果子、食料品、靴下(袜子);二层为洋杂货部;三层为吴服(和服)部;四层为玩具、文房具部;五层为食堂部,食堂分为洋食、和食及喫茶座;而六层为展望室、机械室、游园地(有捞金鱼、电动木马等游乐设施)及商业性的稻荷神社(见表1)[9]。其主要建筑特色表现在具有当代先进的电梯(流笼)、防盗手摇式铁卷门、建筑外部的洗石子饰面及抓纹砖、室内的磨石子彩色地坪及钢筋混凝土建材上,并在顶楼设有一座空中神社——末广社,亦为当时相当罕见的设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