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乌桓的起落与鲜卑的扩张


    乌桓和鲜卑皆属东胡族系,是6世纪中叶以前东胡族系中活动频繁、充满生机的两个民族。东胡族系是汉文史籍所载山戎、东胡、鲜卑、乌桓、库莫奚、契丹、乌洛浑、室韦、蒙古等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个民族的总称。此族系发祥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西部,黑龙江上游和大兴安岭一带,因其地处匈奴之东,故名“东胡”。随着后世诸族南迁西徙,势力日渐增强,其主要活动区域不断扩大,不局限于中国东北地区北部和西部的草原,还包括蒙古高原和辽阔的西伯利亚。东胡族系诸族以操持游牧生计为主,采集、渔猎和手工业为辅。这一族系中鲜卑建立的北魏,契丹建立的辽朝,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都曾强盛一时,或占据中国半壁江山,或统一整个中国,客观上加速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融合。现在的蒙古族、达斡尔族等,皆由东胡族系发展演变而来;锡伯族也与之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乌桓和鲜卑都是由东胡族系中的东胡族亡于匈奴后转化而来的。“东胡”早在商周时期就见载于汉文史籍。春秋时期,东胡仍处在氏族社会,从事游牧兼渔猎。战国以后,许多族属相同、名称各异的大小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后来的乌桓、鲜卑就是其组成部分。随着诸部落的统一,东胡势力渐强,善骑射,好掳掠,为患北方。其南邻燕国屡遭其侵扰却无力反抗,曾以人质换取暂时的安宁。公元前284年,燕国向东胡展开反击,东胡退守西拉木伦河流域。其后,燕国修筑长城,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以遏止东胡南侵。匈奴内部发生争权斗争之际,东胡趁机西进,公元前206年,匈奴出兵讨伐东胡并击破之。其族民一分为三:融入匈奴者被同化变成匈奴人;留居故地保乌桓山者,为“乌桓”;逃至辽东塞外别依鲜卑山者,为“鲜卑”。此后,东胡之名不复现于汉文史籍,代之以乌桓、鲜卑,称雄于东北亚,参与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进程中的角逐。
    乌桓又名“乌丸”,起初存身之所乌桓山应即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西北的乌辽山,聚居地在今大兴安岭南端,东邻夫余,西接匈奴,南抵幽州刺史辖区,北部为鲜卑拓跋氏之地。公元前3世纪,乌桓人仍处于氏族社会阶段,尚有群婚残余,并带有浓厚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游牧为主,兼事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其社会结构由低到高依次为落、邑落和部,各部的首领称为“大人”,凌驾于部民之上,享有特权。自从被冒顿单于击破以后,乌桓人少势孤,臣服于匈奴,遭受剥削。公元前119年,西汉王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贤王,部分乌桓人得以逃脱匈奴的奴役。汉武帝将乌桓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设乌桓校尉统管其事务,意在利用乌桓作为藩邦,侦察匈奴动向。1世纪初期,乌桓已经移居北部郡塞内,与汉民相接。随着鲜卑日渐强大,乌桓受到威胁,公元49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率众诣阙朝贡,请求进一步内迁。东汉朝廷封郝旦等81人为侯王君长,乌桓遂得以进入缘边诸郡。东汉王朝的安抚手段,换来了乌桓的归附与边境的安宁。随着东汉政府的衰弱,乌桓与匈奴、鲜卑联军寇边之事渐多。东汉末年,乌桓势力进一步增强,乌桓大人先后乘乱称王,形成辽西、辽东、右北平、上谷4个大的部落联盟。辽西乌桓大人蹋顿为诸部乌桓之帅,总摄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诸郡乌桓人初步统一并强大起来,随即卷入了中原封建割据战争。
    东汉王朝统治末期,袁绍借助辽东、辽西以及右北平三郡乌桓势力,灭掉公孙瓒,尽占幽州之地,与曹操并列为中原地区两大军阀。自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开始,曹操势力渐强于袁绍,取得青、冀、幽、并四州。袁绍兵败被杀后,其子袁尚、袁煕投奔蹋顿。207年,曹操亲征辽西乌桓,直逼其根据地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两军会战白狼山(今白鹿山,位于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乌桓军,斩杀蹋顿及乌桓其他首领,消灭袁氏残余势力,解除南下后顾之忧。夺回被乌桓掠去的10余万汉人,还俘获10余万乌桓人,控制了除辽东及关陇以外的北方地区。曹操精选健壮乌桓士兵编入骑兵,为天下名骑,军事实力空前加强。乌桓人从此四分五裂: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3万余落乌桓人被曹操迁徙入中原,逐渐融入汉族;得以逃脱仍居留关东的部分最后分别融入或发展成库莫奚、室韦和乌洛浑;聚落而居于渔阳、雁门、朔方诸郡的乌桓人虽未遭到打击,却隶属于曹操政权,这部分人仍保留“乌桓”之称。3世纪末,其中一部分归于鲜卑拓跋部,后又奔徙并州。4世纪初,乌桓诸部多归降后赵石勒,其后又转降慕容鲜卑,先被鲜卑化,最终和鲜卑人一起被汉化。
    鲜卑的族源与乌桓相同,皆出自东胡,兴起略晚于乌桓,发展水平、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等与乌桓相类。公元前2世纪末,随着乌桓被迁徙至上谷等5郡塞外,鲜卑也不断南移填充乌桓故地。1世纪末2世纪初年,北匈奴被汉朝、乌孙、丁零、乌桓和鲜卑击败,被迫西迁,鲜卑遂大规模成扇形不断南迁西徙,进至匈奴故地,分布于辽东至陇西的广大地域。随着各部落集团不断分化、组合,2世纪中叶,檀石槐被推举为大人,统一了鲜卑诸部。檀石槐统辖的东、中、西三部共36余邑落,包括宇文鲜卑、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所控之地东西1万4千余里,南北7千余里。南寇东汉边郡,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占匈奴故地,成为一个空前强大的部落军事大联盟,这一联盟正是适应统治蒙古高原的需要而产生的。181年,随着檀石槐死去,鲜卑统一局面瓦解,陷于分散状态,各部大人也由原来的部众推举制改为世袭制。约228~233年,漠南鲜卑中的“小种鲜卑”轲比能集团,统一了漠南以及原联盟统辖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但未能恢复檀石槐统治时期的局面。235年,轲比能被刺杀,其军事联盟分崩离析。东部鲜卑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随即兴起,并趁机南迁,占有乌桓故地。
    鲜卑在长期南迁西进过程中,与乌桓、匈奴、丁零和汉人融合,逐渐形成新的部别。后世学术界习惯上以东、西、北三部分划分鲜卑诸部: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集团及后起的宇文氏、慕容氏、段氏被称为“东部鲜卑”;始居于今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的“别部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匈奴余部融合,形成“鲜卑父匈奴母”的拓跋氏,被称为“北部鲜卑”;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浑西迁后与当地羌人等融合成的吐谷浑部,拓跋氏的一支由塞北西迁至河西一带形成的秃发氏,以及鲜卑与敕勒混合形成的陇右乞伏氏等,被称为“西部鲜卑”。
    “东部鲜卑”三部中的宇文鲜卑是由鲜卑与匈奴余部融合而成的,北匈奴西迁后,留在漠北的10余万落南匈奴人东迁至辽西,统治了当地鲜卑人,后归附檀石槐并逐渐鲜卑化。至宇文莫槐时代,大致占据今辽宁朝阳以北至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一带。段部鲜卑源于辽西鲜卑族,务勿尘统治时期,占据辽西一带。疆域最广时,西接渔阳,东至辽水。4世纪初,开始与宇文部、慕容部争夺辽西。慕容鲜卑“号曰东胡”,其先祖即为退保鲜卑山的东胡,发祥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上游。首领莫护跋时期,向东南迁徙入辽西之地,建都于棘城(今辽宁锦州附近)。285年,慕容廆嗣位鲜卑单于,是为前燕政权之始。随着其势力范围不断扩展,289年迁至徒河(今辽宁锦州市)之青山,294年又迁居大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占据辽水以西大片土地。至4世纪初,其人口增加了10倍,实力逐渐超过宇文氏和段氏。
    前燕时期,慕容鲜卑一方面受到宇文鲜卑和段部鲜卑的严重侵扰,另一方面面临高句丽的威胁。333年,慕容皝即位后,南摧强赵,北并宇文部和段部,东袭夫余,灭高句丽并使之臣服,成为为雄踞于辽西的强大势力,341年,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解除了东、北、西部的威胁,前燕毅然挥军南下,问鼎中原,开东北亚少数民族政权进取中原之先河。慕容儁即位后,于350年亲率20余万精兵,进军中原,击败羯族后赵,占领蓟城(今北京西南)并迁都于此。352年慕容儁攻下冉魏的都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并于357年迁都于此。359年,东晋进攻前燕,招致失败。至此,前燕不仅据有东晋汝南、颖川、谯、沛诸郡,将中原地区全部纳入辖区,还与关中苻坚前秦平分了黄河流域。其辖境南至淮水,北至河套,西至山西,东至关东的东南部,总计占有12州、157郡,臻于极盛。360年,慕容儁病故,其年仅11岁的儿子慕容暐即位。东晋乘机夺回洛阳、许昌、河南、汝南、荥阳等地。365年,慕容恪、慕容垂挥军南下,又夺回慕容儁时期所占南部地域。365年,慕容恪死去。慕容暐不听从慕容恪推荐慕容垂为大司马的建议,任由贪财乱政的佞臣慕容评掌权,屡建战功的慕容垂受到排挤,投奔前秦。前燕从此陷入争权夺利的宫廷斗争中,政治日益腐败,很快走向衰落。370年,前秦王苻坚率军攻入邺城,俘获慕容暐,前燕灭亡,立国86年,在中原立足20年。
    383年,苻坚大举进攻东晋,决战于淝水,苻坚失败,前秦政权瓦解,中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征战。鲜卑人也进入了空前活跃的时代,鲜卑各部迅速扩张,活动范围剧增。东部鲜卑慕容氏在关东地区先后建立后燕、西燕和南燕;西部鲜卑乞伏氏在陇右建立西秦,秃发氏在河西建立南凉,吐谷浑氏建立吐谷浑政权;北部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更是盛极一时。
    后燕是由逃往前秦的前燕功臣慕容垂建立的。前秦诸军经淝水之战溃散后,唯有慕容垂所率3万军队无损失,384年,慕容垂打着复燕的旗号,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获得鲜卑、丁零、乌桓诸部的支持,于385年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次年称帝,史称“后燕”。经过数年战争,消除前秦残余势力、灭西燕、平定高句丽,排除了异族的干扰,恢复了前燕在关东的统治。辖境西至河套以东,东至海,南至黄河以南的梁郡、琅琊郡,北至渔阳郡,东北至辽东、玄菟郡。
    在慕容垂建立后燕的同时,384年,关内外的徒河鲜卑因不堪前秦的奴役,推举慕容暐之弟慕容泓为首领,也竖起恢复前燕的大旗,起兵反对苻坚,建元称帝,史称此政权为“西燕”。西燕建立后,几易其主,至386年慕容永于长子(今山西长治)称帝时,其辖区南抵轵关(今河南济源),北至新兴(今山西忻县),东依太行,西临黄河。西燕虽然与后燕同出于慕容鲜卑,却不见容于后燕。394年,西燕亡于慕容垂,立国仅10年。
    正当后燕致力于兼并西燕之时,“北部鲜卑”拓跋氏悄然兴起于长城以北,并开始涉足中原,对后燕造成威胁。395年,后燕征伐北魏未获成功反遭重创。396年慕容垂病故,其子慕容宝即位,遭到北魏大规模进攻,退守龙城。危难之际,后燕统治阶层发生内讧,397年,都城中山被北魏攻占,后燕在中原势力基本瓦解。后燕在中原失去立足之地,重返东北故乡。当政的慕容宝穷兵黩武,继续征讨北魏遭致失败,自身也被外戚谋杀,后燕从此国势更弱。其后即位的慕容盛残暴无道、慕容熙荒淫无度,后燕不断发生争权夺势的宫廷斗争。407年,曾任后燕慕容熙卫中郎将的汉人冯跋杀死慕容熙,拥立高云为王,后燕遂亡。409年,冯跋称王昌黎,因袭国号燕,史称“北燕”,436年亡于北魏,立国24年。398年,后燕余部慕容德南迁滑台(今河南滑县),称王建元,次年定都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史称“南燕”,410年亡于东晋刘裕北伐军,存在10余年。
    “西部鲜卑”于4世纪至5世纪上半叶分别建立南凉、西秦和吐谷浑政权。南凉由河西鲜卑秃发氏集团建立。秃发氏源出于拓跋鲜卑,3世纪上半叶,酋长秃发匹狐率领部众从塞北西迁至河西,几经迁徙后,主要游牧在东至麦田(今甘肃靖远东北)、牵屯(今宁夏固原西),西至湿罗(今青海湖东),南至浇河(今青海贵德县之东沟、西沟),北接大漠(今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的广大地区。秃发乌孤时期,筑廉川堡(今青海乐都东)作为政治中心,并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399年,利鹿孤即位,迁都西平(今青海西宁)。402年,傉檀继立,还都于乐都,改称凉王,史称“南凉”。臣服于强大的后秦王姚兴,并获准入居于姑臧。407年,傉檀进攻北凉沮渠蒙逊,遭致挫败,同年,又受到铁弗匈奴夏主赫连勃勃劫掠。408年,无法立足河西走廊,放弃姑臧,还都乐都。北凉取得姑臧后,继续骚扰南凉。南凉迁徙不定,连年饥馑衰乱,内忧外患之际,西秦乞伏炽磐乘机攻占乐都,劫掠人口,抢夺牲畜。414年,走投无路的傉檀投降乞伏炽磐,次年被杀,南凉灭亡,立国18年。
    灭亡南凉的西秦为陇西鲜卑乞伏国仁建立。其先祖为鲜卑乞伏部,此部与斯引、出连、叱卢等3部先自始居地漠北向南迁至大阴山驻牧,后迁往陇西。在迁徙途中,四部组成部落联盟,共推乞伏部的可汗为盟主。经历几代的迁徙、征战与发展,日渐强盛。385年,乞伏国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都于苑川(今甘肃榆中北),史称“西秦”。初附于后秦,继而归降氐、羌、鲜卑诸部,占有陇西、巴西之地,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412年,乞伏炽磐继立,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414年,灭南凉,徙其民万余户入枹罕。继而连败吐谷浑,拓地至青海湖以东地区,臻于强盛。其领地西逾乐都,东抵陇抵,北距河,南略吐谷浑。428年,炽磐死,子伏暮末继位。暴政加上连年天灾,人民流亡,西秦迅速走向衰落,431年,亡于夏主赫连定,立国47年。
    西部鲜卑中的吐谷浑原为鲜卑的一支,始居地在徒河流域(今辽宁锦县西北),其族称源于其首领之名。4世纪初,首领吐谷浑率部西附阴山,假道上陇,止于枹罕。并以枹罕为中心,驻牧于甘松以南,洮水以西,白兰山(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北,游牧地域达数千里,与羌人杂居并融合。390年,首领视连向西秦王乞伏乾归称臣。405年,首领树洛干自称车骑大将军、大单于、吐谷浑王,与西秦展开争霸战争。417年,树洛干战败而死,阿柴继立,兼并氐、羌诸部,拓地数千里,驻牧浇河一带,成为诸羌中的强国。439年,北魏军队攻克凉州,时任吐谷浑王的慕利延率部逾沙漠向西逃遁。445年,魏太武帝派军讨伐慕利延于白兰山,慕利延不战而走,西逃入居于阗,杀死于阗王,占据其地,继而远征罽宾等地。446年,慕利延率领部众重返故土。此时吐谷浑土地广袤,以沙州为统治中心,还建立清水川、赤水、浇河、吐屈真川四座大城。453年,拾寅继立,建都邑于伏罗川(位于今湟水上游),统治中心西徙。拾寅先后贰臣于刘宋和北魏的行为,遭致北魏的不满,北魏连年出兵征讨并臣服之。540年,夸吕在伏俟城(今青海共和县石乃亥铁卜加古城),自称可汗,辖地相当于今青海省,东西3千里,南北千余里。及至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以及北齐、北周时期,夸吕时而与之通使修好,时而寇扰劫掠,反复无常。
    北魏即由“北部鲜卑”拓跋氏建立的鲜卑拓跋魏。拓跋氏大约在1世纪开始由大兴安岭南迁,经大泽(今呼伦湖地区)进入河套阴山一带匈奴故地,收编许多匈奴人口。檀石槐兴起后,拓跋鲜卑的首领推寅成为西部大人之一。经过不断的兼并战争,拓跋鲜卑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其部民主要由鲜卑和匈奴人组成,也包括丁零、柔然、乌桓等民族。315年,拓跋猗卢建立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大致控制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部地区。376年,前秦苻坚灭掉代国,瓦解了以拓跋部为首的部落联盟。386年,拓跋珪利用淝水之战前秦瓦解之机称王复国。在后燕王慕容垂的支持下,东破库莫奚,西破高车,又灭掉朔方塞外铁弗匈奴刘卫辰部。397年,拓跋珪乘慕容垂病故之机,进军中原,先后夺取晋阳、真定、信都等地,进而攻下后燕都城中山,后又夺取邺城,尽取黄河以北(今山西、河北等地),隔河与东晋对峙。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后魏。423年,拓跋焘统治时期,北败柔然,西败大夏,灭北燕、北凉,降服后凉,终于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割据局面。450年,拓跋焘率大军南下进攻刘宋,掠淮南5万余户北还,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开始形成。至此,北魏疆域东北至辽西,西达新疆东部,南接秦岭、淮南,北抵蒙古高原。495年,孝文帝拓跋元宏迁都洛阳、进入中原。道武帝拓跋珪和孝文帝拓跋元宏统治时期,实行善政与改革,加速了鲜卑封建化以及各民族融合、汉化的进程。拓跋鲜卑统治末期,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最终导致各族人民起义。534年,经12世、立国148年的北魏政权分裂为东魏、西魏两部分,不久,两政权遭到颠覆,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其中的西魏、北周政权皆由鲜卑宇文氏建立。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基本上完成对北方的统一,据有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的广大地区。581年,北周亡于隋文帝杨坚。
    北朝时期,出自鲜卑宇文部的“库莫奚”和“契丹”,以及与乌桓、鲜卑有渊源关系的“乌洛浑”、“室韦”等民族因势力尚弱小,处于分化、组合、重新凝聚过程中,无力建立自己的民族政权。虽然有时南下侵扰之举,但均遭受打击,不得不归附北朝并朝贡不断。
    由前述内容可知,自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6世纪中叶,东北亚地区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更迭颇为频繁,各民族时战时和,不断南迁北移东扩西徙,势力范围互为消长。乌桓、鲜卑以及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之间及其与汉族之间的交往空前密切,民族融合成为历史的主旋律。乌桓汉化的进程并不曲折,鲜卑人则以其所建立的7个政权昭示其顽强的民族性格。鲜卑东、西、北三部经过长期与汉族杂居、通婚,大多数融入汉族。鲜卑慕容部在诸燕灭亡后,以散居形式融合到汉族和拓跋鲜卑中去,6世纪末以后,拓跋鲜卑也最终完成了汉化。鲜卑作为政权和民族实体不复存在,但其后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历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史记》卷10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2.《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3.《三国志》卷30《魏书·乌丸鲜卑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4.马长寿《乌桓与鲜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5.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
    周偉洲“魏晉十六國時期鮮卑族向西北地區的遷徙及其分佈”,“民族研究”,1983年第5期,pp. 31-38.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