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古籍版本研究的典范之作——评《正史宋元版之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5:11:38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转引自澎湃新闻 网址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11323 尾崎康先生是我国古籍版本学界熟知并敬重的日本学者,其代表作《正史宋元版之研究》1989年由东京汲古书院出版,距今已近三十年。1991年先生曾应邀为北京大学中文系举办系列讲座,讲义编为《以正史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涉及《正史宋元版之研究》中的少量例证。许多中国读者,包括当时刚由学校进入图书馆古籍部门工作的笔者在内,藉由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稍稍窥见尾崎康先生研究中国古籍版本学的深厚造诣,并由此对《正史宋元版之研究》中译本充满期待。2018年3月,《正史宋元版之研究》汉译增订版由乔秀岩、王铿编译,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可以说是满足了读者的多年期盼。 《正史宋元版之研究》汉译增订版包括三部分:第一部“绪论编”,述北宋初期四部书编刻情况,北宋至元代正史的初次编刊,及刻工、避讳、分期等宋版鉴定的前提性讨论。第二部“综论编”,综合考察宋元时期各次系统性刊刻正史的情况,并及明南北监刻二十一史源流。第三部“解题编”,以各史的各版本及其印本为单位,对《史记》至《金史》共二十一部正史今存传本,做详尽的书志著录与版本考辨。正史版本研究对史学研究者来说自有其指导意义,笔者毋庸赘言;从古籍版本研究的角度,笔者认为本书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值得总结借鉴。 注重实物调查,版本搜罗齐备,著录详尽准确 古籍版本研究注重实证,版本实物调查与书影资料搜集是重中之重。尾崎康先生多年调查所及,不仅包括了静嘉堂文库、宫内厅书陵部、内阁文库、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天理图书馆等日本公私藏书机构,还包括中国台湾的“中央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又陆续访问中国大陆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宋元版收藏大户。通过实地访书并广泛搜集影印本、书影、书志等资料,《正史宋元版之研究》对现存正史宋元版本收罗殆尽,特别是大陆学者难以寓目的日本、台湾藏本,皆有详尽调查与著录。举凡各本行款版式、卷端题署、存卷缺叶、原版补版、牌记衔名、刻工避讳、装帧尺寸、钤印题跋等项,皆一一详述,如在目前。而限于条件未能寓目、仅据影印本及书影书志资料著录者,亦必注明“未见原件”、“未见”,并详注资料来源。 对古籍善本详尽准确著录,说来简单,实则甚验作者功力。以刻工著录为例,我们都知道刻工在宋元版鉴别中的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前提是对刻工的准确著录和准确分期。正史部头大、刊刻不易,而又需求广泛,书板经常年印刷、磨损修补,故今存正史宋元版传本多宋、元递修,或宋、元、明递修,原版与历次补版交互混杂。前人对这些递修本刻工的著录,往往不加辨别,或辨别不清,从而将宋、元刻工,或宋代不同时期、元代不同时期刻工混同。如果依据这种混乱的刻工著录去判断版本,不仅得不出正确结论,反而徒增疑惑。尾崎康先生凭借多年版本调查的经验,对宋元版本不同时期的补版情况有深刻认知,对印本差异极为重视,又有足够的眼力与标准本刻工积累,因此在版本著录中能够明晰原版与补版,将不同时期刻工区别开来,不仅为学界提供准确可靠的刻工信息,也成为本书在版本鉴别上能够超越前人的有力依据。 综合运用多种鉴别方法,推进宋元版鉴别的精细化、科学化 宋元版版本鉴别问题,掺杂原刻、翻刻,原版、补版,鉴别不易,常见混淆。正如作者所感叹:“旧时各种书目、书志、解题之失实,超出想象。”(698页)经过赵万里等先生的努力,宋元版鉴别逐渐走向科学化,以《中国版刻图录》、《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为代表。《正史宋元版之研究》继承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前人鉴定结论或补充推进,或纠谬创新,使正史宋元版鉴别工作达到新的高度。 以“解题编”第一种《史记》“北宋刊北宋修本”为例。此本为内藤湖南旧藏,今藏日本武田科学振兴财团杏雨书屋,仅存残本,没有刊记等可表明刊刻时间的信息。因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绍兴时期杭州地区刻本《史记》相似,前人以为同版,定为南宋刻本。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并以影印国图藏本相比勘,指出两本面貌酷似又有差异,是原刊与覆刊的关系。又通过补版叶比较,排除两本为同版不同印本的可能性。作者又广泛参考其他南宋初覆刻北宋本,总结南宋覆刻本在刀法字体上的特点:“北宋版字体圆润秀丽,南宋版将其影写,上版重雕,线条具直线化倾向,稍有右上势,给人以方峭犀锐、‘粗线条’之感。”(210页)而国图本正是这种覆刻本典型字体。作者再通过杏雨书屋本与北宋本《通典》的比较,指出“此本各种特点与书陵部藏北宋版《通典》极其相似。即不仅具体字体相似,版面风格一致,甚至原版叶与补版叶之间关系亦相同”,“此本避讳缺笔情况亦与北宋版《通典》同,此本刻工‘胡祐’亦见北宋版《通典》”(211页)。由此确认杏雨书屋本刊刻时间当与《通典》同时,为北宋刊北宋修本,并且是国图本的翻刻底本。最后作者又据水泽利忠校勘《史记》成果,覈杏雨书屋本与国图本异文,指出两本文字大体一致,亦偶见差异。通过实物调查、版本比较、刻工分析以及文本校勘等多种鉴定方法综合运用,作者不仅对杏雨书屋本《史记》刊刻时间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也辨明了杏雨书屋本与国图本的关系,确认了杏雨书屋本的版本地位。 再如元覆南宋建刊十行本《晋书》与《五代史记》的版本认定。两本传世皆不鲜见,前代著录多作宋刊,特别是《五代史记》有“庆元五年鲁郡曾三异校定”题记,被认作宋庆元刊本。尾崎康先生在全面考察建刊十行本诸史基础上,比较《唐书》宋刻十行本与元代覆刻本的不同特点,依据字体、版心大小字、刻工姓名、补版等要素,以及与《唐书》的比较,指出台北故宫、日本内阁文库等藏十余部十行本《晋书》,以及台湾“中央图书馆”等藏数部《五代史记》传本,皆非宋刊,而是元代覆刊南宋中期建本。此鉴定意见见于1979年发表的《宋元刊三国志及晋书》及1989年出版的《正史宋元版之研究》日文版。2010年作者得见上海图书馆藏真正的南宋建刊十行本《晋书》,两相比较,验证了当年对《晋书》元代覆刻本的判断(今汉译增订版已补入相关内容)。而迄今为止,真正的南宋建刊十行本《五代史记》尚未被发现,诸家著录,包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近年发布的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02668号、07036号),仍将《五代史记》著录作宋刊。 宋元版的版本鉴定堪称系统工程,仅据版本的某一两项特征,往往不足以得出准确结论,须综合各方面因素比较考察。比如刻工是宋元版鉴别的最有力工具,但利用刻工鉴别版本,首先要重视原、补版辨析,通过标准本刻工积累,获得正确的刻工分期;还要考虑刻工的同名异人、刻工的工作寿命、地区流动等问题。尾崎康先生充分重视刻工的作用,也对刻工利用中的复杂问题有清晰认知。他特别强调多名刻工共同参与,认为一两名刻工相同不足以判断版刻时地相同,而是努力寻找其他多方面鉴定因素,以达成稳固的证据链。他对杏雨书屋本《史记》版刻年代的判断,是多方面比较研究的结果,刻工与避讳只是列为最末的一个依据。同样的,牌记或题记也不能作为判断版刻年代的唯一依据,《五代史记》虽有“庆元五年鲁郡曾三异校定”题记,但通过字体、版式、刻工姓名等多方面考察,特别是通过与《唐书》等的比较研究,尾崎康先生将其定为元代覆刊本。笔者认为此鉴定意见理据充分,完全可从。 宋元版传本多无明确的刊刻时地记载,前人一般作“宋刻本”、“元刻本”等粗放著录,对同版不同印本的差别亦少有辨析。《正史宋元版之研究》对今存正史宋元版刊刻时地、印刷时间做了精细化、科学化的研究,显示在版本项著录中,就是更为细致的时代分期(如南宋初期、南宋前期、南宋中期、南宋后半期)、刊刻地区划分(如建刊、蜀刊、浙刊)、刊本间关系的表述(如南宋初期覆北宋刊本、元覆南宋中期建刊本、元后期覆元大德饶州路刊本)、行格字体区别(如北宋刊小字本、南宋前期刊十行本、南宋前期蜀刊大字本)等。对同版不同印本,亦通过比较鉴别,区分各本补版情况、印刷时间。如元覆南宋中期建刊本《晋书》今存十几部传本,区别为原版初印本、元末明初修本、元明递修本、元至明正德六年递修本、至明嘉靖递修本等。版本鉴别上的每一点进步,都需付出极大的努力。《正史宋元版之研究》在正史宋元版鉴别上的大幅推进,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力与不懈努力,值得大书特书。 考察版本关系,梳理版刻源流 一部书流传过程中经增订、重编、新刻,可形成不同的版本系统。同一版本系统中,又有原刻、覆刻、重刻,形成多个不同版本。同一版本中,又因印刷时间不同,有早印后印、原版补版的差异,形成各自的印本序列。经典文献尤其是正经正史,历代刊刻纷繁复杂,传本众多,如本书《解题编》所录《史记》宋元版传本,即超过五十部,其中有全有残,有早印有晚印,有原版有补版,还有版式字体极为相似、颇易混淆的原刻与覆刻。除了少量传本中有牌记等可以证明其刊刻时地,大多数传本没有明确的版刻时地记载。面对这些零散纷繁的宋元版传本,即使是专业的文史研究者,也往往有无所适从之感。在版本鉴别的科学化、精细化基础上,比较考察各本之间关系,梳理版刻源流,辨明各本在各自版刻体系中的位置,以彰显价值、区别优劣,这是古籍版本研究进一步需要完成的任务。 《正史宋元版之研究》对版本关系的重视,贯穿在每一版本、每一印本的考察中。上文所举杏雨书屋本《史记》,即是通过与国图本比较,确认其为北宋刊本,并且是国图本的刊刻底本。《唐书》等以元十行本与宋十行本比较,确认前者为元代覆刻宋本。又《汉书》、《后汉书》宋嘉定蔡琪一经堂本与元白鹭洲书院本,《隋书》之元大德本与元后期覆刊本,《南史》、《北史》之元大德本与明初覆刊本等,都是通过考察版本关系鉴别版本的实例。除了版本特征的考察,作者还着意比较各本体例、文本,并通过文字校勘来考察版本关系,证明文本价值。《三国志》解题末附“《三国志》诸版文本”,《晋书》解题末附“《晋书》诸版文本”,列诸本典型性异文,反映了作者在文本校勘方面的努力。 本书《解题编》名为“解题”,却非一个个孤立版本的罗列,而是在版本鉴别与版本关系考察基础上,形成的各史诸版本、各版诸印本的有机序列。如《史记》解题将五十多部宋元版传本总分为集解本、集解索隐合刻本、集解索隐正义三家注本三大类型,其中“集解本”下列北宋刊北宋修本、南宋初期覆北宋刊本等十一种版本,“集解索隐合刻本”下列宋乾道七年建安蔡梦弼刊本等四种版本,“三家注本”下列宋绍熙黄善夫刊本等两种版本。各版本之下,再分列同版不同印本。如“三家注本”中的宋黄善夫本,列日本历史民俗博物馆藏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等六部传本;元至元二十五年彭寅翁崇道精舍刊本,列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天理图书馆等九部传本。各版本之间有覆刻或继承关系,皆一一详辨;各印本有原版、补版,亦多方比较。“三家注本”之末附明代南监《史记》三种版本及其他明刊本,黄善夫本之末附明代四种覆刻本等,更可见作者不仅关注正史在宋元时期的版刻源流,对于这些宋元版本在后代的流衍传刻亦莫不详察。 在序言中作者提出“本书自期达到之目标为:就刊刻、修补、刷印等版本学问题,进行尽可能详细准确之说明,以便学者了解为其不同需要,当利用何种版本及如何利用”,阐明了版本学为学术服务的宗旨。通过版本关系的梳理比较,纷繁散乱的今存诸本在各自的版刻体系中各归其位,文本特征、传刻关系及各本价值、版本优劣得以呈现,大大方便了研究者和读者对这些宋元版的利用。 系联共时版本,总结版刻规律,反映刊刻全貌 宋元时期一些内容相近的书籍,如正经、正史、诸子、唐人诗文集等,往往有同时、同地、用同样的体例、同样的版式字体,刊刻一套“准丛书”的现象。而内容不同的书籍,若同时同地刊刻,也往往会有相似的版式风格、相同的字体及相通的刻工姓名。通过对这些共时版本的系联,可以对某时某地版刻风貌有总体的了解,总结版刻规律,又可通过已知版本,认识未知版本,推进版本鉴别。前辈学者运用版本系联的方法鉴别版本、总结规律,以《中国版刻图录》最为突出。该书按版刻地点、时间为序,汇聚同时同地版本,如陈宅书籍铺刻唐人集,黄善夫、刘元起刻正史,蜀刻大字本经书,蜀刻十一行本与十二行本唐人集,抚州公使库刻经书及同批刻工所刻《王荆公唐百家诗选》、《侍郎葛公归愚集》等。又赵万里撰《两宋诸史监本存佚考》,长泽规矩也撰《宋代合刻本正史之传本》,也已对正史在宋代的历次刊刻做了初步的系联与归纳。 《正史宋元版之研究》自觉运用版本系联的方法,综合考察正史在宋、元乃至明代的历次系统性刊刻,总结其中的规律性问题,由此也促进了对今存各传本的精细化鉴别。正如本书《综论编》开篇所言:“就今日我们之研究而言,数史同刻理当一并讨论,且有相互对照之便,如合刻数史中某一史失传或仅存残本,即可据其余诸史推定其刊年、刊者、刊地等。”(38页)《综论编》分列“北宋刊正史”、“旧称北宋景祐刊三史”、“南宋前期刊正史”、“南宋前期两淮江东转运司刊三史”、“南宋刊南北朝七史”、“南宋中期建安刊十史”、“南宋后期刊本、蜀刊本”、“元大德九路儒学刊十史”、“元末明初覆刻本隋书、南北史”、“明南北国子监二十一史(附)”共十章,就今存宋元时期正史传本系联归纳,其中有许多前人未曾注意或讨论未深的问题,以“南宋中期建安刊十史”及其元代覆刻本最为突出。 尾崎康先生由宋黄善夫、刘之问所刊三史,系联相同版式行款、字体风格的宋刊《三国志》等五史,又据元代覆刻本《晋书》与《五代史记》反推宋刻本的存在,从而指出“南宋中期之建刊十行本,备有十史”(127页)。此宋刊十行本的版刻特点是:“字体由初期建刊本之‘娟秀’变为‘棱角峭厉’,笔画往右斜上,棱角尖锐,横轻直重。”(120页)“版心皆不记刻工名,上象鼻记大小字数亦极罕见。”(669页)又依据其中有明确纪年的黄善夫本三史与覆刻本《五代史记》,推定全部十史刊行的时间,当在南宋绍熙至庆元间。此外,作者又通过《唐书》宋、元十行本的比较研究,依据刻工、版式、字体等特征,将《唐书》之元代覆刊本与《晋书》、《五代史记》元代覆刊本系联起来。他总结元代覆刊本的版刻特点:“覆刻本不同于原本之特征,在字体稍嫌潦草,版心记字数、刻工名者甚多,缺笔字多数恢复正常字形等。”(126页)“字体不似黄善夫本《史记》等南宋中期建刊各史之尖锐严峭,右上势稍减,笔画较细,转显圆润。”(669页) 以上作者通过版本系联,勾勒出南宋中期建安刊十史及其元代覆刊本的整体面貌,提炼出南宋中期建刊本与元代覆刊本在版式、字体、避讳、刻工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同时也为《晋书》、《五代史记》元代覆刊本的版本鉴定提供了依据。作者眼光并不限于正史,又推而及元代覆刊南宋中期《十三经》十行注疏本,以及元代覆刊南宋中期刊本《资治通鉴》,《解题编》更详列与《唐书》、《晋书》、《五代史记》刻工相通之元刻诸本,视野所及,遍及四部群籍。作者对正史宋元版的研究,建立在对宋元版群籍的整体把握上;而本书随处可见的有关版刻规律的精彩讨论,也为今后的宋元版整体研究提供了参考。 通过广泛的实证调查、版本比较、研究考辨,《正史宋元版之研究》对今存正史宋元版各传本的版刻时地、版本关系及宋元历次正史刊刻的情况做了系统的梳理,总结规律,廓清疑难,将正史宋元版研究带上新的高度,也显示着古籍版本研究向纵深领域的发展。本书的研究成果具有史学、文献学等多方面的意义,其研究方法更值得版本学界总结借鉴。由于时间、地域的关系,《正史宋元版之研究》日文版对大陆诸馆藏正史版本的调查有所不足。本次汉译增订版,编译者乔秀岩、王铿二位先生将原书出版后作者对大陆各馆藏本的调查研究所得,补充入各章节中;同时也广泛吸收了大陆学界有关正史版本研究的新成果。这些新成果,特别是近年一些年轻学者有关正史版本的最新研究,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正史宋元版之研究》的影响,深入探索而有所创获。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本书的影响力,也展现着中日学者在古籍版本领域新一轮的学术互动。《正史宋元版之研究》汉译增订版的出版,将使更多中国读者了解尾崎康先生宋元版研究的成果与方法,对我国的古籍版本研究、史学研究都将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