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葬的发掘与认识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04 东南文化公众号 许志强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南京天隆寺复建工程项目位于雨花台区软件大道以北、安德门大街以西、浡泥国王墓以东的山坳地带,东北距中华门约3.5公里。这一区域山丘错落、冈峦密布,是南京古代墓葬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明代天隆寺遗址亦位于这一区域内。2016年7-11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雨花台区天隆寺复建工程地块清理48座六朝至明清时期墓葬。其中三座明代砖室墓同穴并排分布,保存完好,出土遗物121件(套),质地包括瓷、锡、玛瑙、银、象牙、铜、石等。根据出土墓志可知,其中一位墓主为明代孝陵神宫监太监韦清。这三座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明代宦官墓葬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一、墓葬概况 三墓位于同一墓坑内,形制相同,为一次性修建而成。砖室平面呈长方形,由挡土墙、封门、墓室构成,整体长5.8、宽9.9米。砖室前端与墓坑壁之间留有约1.1米的空隙。三墓内部构造相同,以居中的M4墓室为例介绍。 M4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内长4.64、宽2.4、高2.38米。墓门内设一道石门,向墓室方向开启,石门紧闭,内以顶门石封堵。墓室前部为长方形砖质须弥座祭台,祭台后为棺床。两侧壁及后壁各有一拱形壁龛。左右侧壁近底部各有一长方形过洞,分别与相邻墓室(M3、M5)相通。两侧壁面上两两对称垂挂4组铁条(链)。 三墓均保存完好,未遭盗扰,共出土各类器物121件(套),质地包括石、金、银、铜、锡、玛瑙、瓷、象牙等,各类器物基本保持原位。其中M3出土石墓志1合(M3:1),志盖阴刻篆书 “孝陵神/宫监太/监韦公/墓志铭”,志身阴刻楷书31行,字迹大多清晰可辨。 二、墓葬形制与墓葬时代 三墓联排并列,墓坑内填土土质土色一致;墓前挡土墙错缝相连,相邻两墓共用一堵砖墙;各墓所挖墓道均打破墓坑内填土。这些信息表明,三墓为同时营建,因墓主卒葬时间不同而陆续使用。三墓石门门面光素无铺首,且石门向墓内方向开启,无法按照常规方式关闭。根据现场设施及残留在门缝中的“T”形铁条、绳索痕迹,我们推测石门的封堵过程为:先将门扉关到接近闭合的位置,此时上顶门石悬搭在两门扉顶部的门缝处;然后借助“T”形铁条紧闭石门,上顶门石因失去支撑而自然落下,抵住上门缝;最后用绳索将下顶门石牵引到预留的坑槽内,抵住下门缝,关门、封堵完成。 M3出土一合石墓志,记载墓主身份及主要经历。墓主韦清为明孝陵神宫监太监,生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卒于弘治七年(1494年),葬于“应天府江宁县天隆寺安德乡之原”。由三墓的特殊结构可知,另外两墓的营建时代与M3相同,入葬时间应与M3相近。 三、明代宦官“义会”与“坟寺” 三墓同穴联排,规模相同,共用砖墙,相邻两墓以孔洞沟通。这说明三位墓主的身份、地位相似,另外两位墓主应是与韦清身份相当、关系密切的宦官。据韦清墓志,三墓位于明代“天隆寺之原”。在三座明墓周边,还发现多处明代宦官墓葬。这种依寺建坟、聚众而葬的现象,与明代宦官群体中的义会传统与坟寺习俗密切相关。 所谓“义会”者,是宦官为筹办身后丧葬、坟地卜建等事宜设立的互助团体。据《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载:“凡内臣稍富厚者,预先捐资摆酒,立老衣会、棺木会、寿地会,念经殡葬,以为身后眼目之荣。”这些义会名目虽异,然都属于丧葬互助团体。在会太监“死亡有棺,为作佛事,葬于公地,春秋祭扫。后死者送先死者,较亲族有过焉。”此次发现的三座墓葬,应是在相应宦官义会组织安排下建造、埋葬的。三墓同穴并排、结伴而葬的特殊形式,或出于三位墓主生前之约,或许是宦官义会组织的统一安排。 三墓依寺(天隆寺)建坟的现象,正是流行于明代宦官群体中的“坟寺习俗”的生动体现。所谓“坟寺”,指在坟墓旁设立佛教寺院,或在已有佛寺内修建坟墓,藉寺僧守冢。宦官因其特殊的生理缺陷和生活境遇,多崇奉佛教。不少位高权重的大太监,生前即购地营圹建寺,择僧主持;依附于义会组织的普通太监,则多于已有坟寺聚集而葬。与传统寺庙不同,宦官所建坟寺,多规模较小,用途单一。明代天隆寺始建于宣德年间,“在郭外,南城安德乡。西去所统祝禧寺三里,西北去聚宝门十里。宣德间建,为天然和尚塔院,僧弘升奏请赐额”。 四、墓志所涉人物 M3发现的石墓志,保存较好,字迹大多清晰可辨。墓志为墓主韦清生前预作,撰书篆盖者亦为一时名家。据墓志,韦清自北京御用监转任南京孝陵神宫监的时间为成化乙未年(1475年),其营建墓室、预作墓铭当在此之后。结合墓志首题三位撰书篆盖者的任官情况,可以推断出墓志撰文、书写、篆盖的时间。同时,志文中关于韦清生平的描述,填补了史志阙载。 撰者李本,生年不详,卒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墓志撰写于李本任南京太常寺少卿任内。李本于成化三年(1467年)至十二年(1476年)间任南京太常寺少卿。韦清成化十一年转任南京,墓志撰写时间应不早于此,因此墓志应撰写于成化十一年至十二年间。 书者钱溥,生于永乐六年(1408年),卒于弘治元年(1488年)。书写墓志时,钱溥任南京吏部左侍郎。查诸史料,钱溥于成化十二年升南京吏部右侍郎,十三年升左侍郎,掌部事,十五年升本部尚书,致仕。因此,墓志书写时间,当在成化十三年至成化十五年之间。 篆者王恕,生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卒于正德三年(1508年),《明史》有传。王恕篆盖时,为“参赞机务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据查,王恕于成化十三年四月迁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八月改南京都察院掌院事参赞机务,十四年三月迁南京兵部尚书,因此篆盖时间应在成化十三年八月至次年三月之间。 墓志最末刻“大明弘治甲寅年甲戌月□亥日葬/金陵杨林镌石”。明代中后期,墓志撰书、刻石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刻工杨林,应是当时南京城内小有名气的职业刻工之一。笔者管见,至少另有三方墓志出自杨林之手:如正统十四年《明故昭勇将军浙江都司都指挥佥事沈公墓志铭》、成化九年《南京内官监太监杨公(云)寿藏铭》、成化二十一年《明魏国公(徐俌)夫人朱氏墓志铭》。 墓主韦清,生平不见于史志。据墓志,韦清字源洁,广西庆远府思恩县人,生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卒葬于弘治七年(1494年)。韦清于宣德四年(1429年)进宫,入内书馆读书,宣德八年任内承运库书办。景泰五年(1454年)进入“御用监某作房”,历任监丞、少监、太监等职。成化十一年(1475年),六十三岁的韦清由北京御用监太监改任南京孝陵神宫监太监。孝陵神宫监为明孝陵守陵机构,其品秩与御用监相同,而实际职权却不可同日而语。韦清到任南京不久,便开始预备身后事。在孝陵神宫监任上,韦清除去祭祀洒扫等必要工作外,另于住所旁辟地种植花木蔬菜,自得其乐。成化十七年(1481年),孝陵神厨失火,有司弹劾韦清失职,皇帝亦未加追察。韦清在当时政治环境下,能得此善终,亦不失为一良好归宿。 作者简介:许志强(1982—),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汉唐考古和南京地区文物考古。 (本文根据原文精简,原文刊登于《东南文化》2019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试析台西铜匕及其相关问题
- 下一篇:江苏镇江东晋画像砖墓的渊源和意义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