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抗战时的徐州大突围:一次挽救60万国军撤退(16)


     徐州会战前期的台儿庄大捷,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而后期的徐州突围,则坚定了持久抗战的决心,真正开始贯彻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消耗战略。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发表声明,表示战争的重点不是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防御是否成功,今后的战争重点将在全国广大的乡村。同日军委会下令在武汉的政府机关、中央党部、各大学以及由上海、南京等地迁来的工厂继续向重庆、昆明转移,完成将西南建设成抗战大后方的战略部署,进行持久抗战。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台儿庄大捷后,中国军队统帅部缺乏对胜利的深入分析研究,忽略了对日军实力的真实评价,使对战局发展的趋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甚至李宗仁开始期望进行一场“确定胜利基础的战略性战役决战”,而军委会也同意了这一企图,因此向徐州调集了大批部队。但这种战略完全背离了持久抗战的总战略,结果几乎遭到日军围歼。好在最后关头,李宗仁和军委会都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错误,果断地放弃徐州,组织撤退,从而保留了大量有生力量。
     徐州会战前期的台儿庄大捷,后期的徐州突围,无疑对于八年抗战的战略战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0 of 10日军在徐州战场的作战与之前在华北、淞沪等战场的作战相比,有着极其明显的差异:首先从形势上看,华北与淞沪战场都只是单独一个战场,在一个指挥系统之下。而徐州战场,正好是在两个战场的中间地带,因此有两个指挥系统。日军最大的失误就在于没有进一步建立职权责明确的指挥联系机制--南北两个指挥系统之间联系不够密切,由远在日本本土的大本营统一协调,不仅造成了在指挥层次上叠床架屋,而且大本营远离战场,无法根据战场上千变万化的状况,进行迅速的判断与处置。还由于南、北两个战场互不统属,对于作战指挥、行动配合以及****互通等方面,都难以具体落实。南、北两个战场没有主次之分,也就没有了主攻与助攻,无法形成重点,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南、北两大战场之间又受到天然地形如山岳、湖泊与河流等的阻隔,难以实现相互策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