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加强调查 发掘史料 持续深化屯堡文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华夏 曾江)近年来,学界对于屯堡文化的研究持续深入,中国社会科学网近日采访相关学者,回顾了贵州安顺屯堡的发展历程,探讨当前如何进一步深化屯堡文化研究。
    深入进行溯源性研究
    在对安顺屯堡进行考察时,有必要对明代安顺地区的地方管理制度进行了解。安顺学院教授孟凡松介绍,明代贵州地区存在流官与土官两套行政管理系统。一为“官方的”,一为“民间的”,二者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其中,流官制度由经制州县制度与卫所制度构成,卫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占行政管理的主体地位,屯堡可谓是卫所在基层社会的实践形态;土官制度即土司制度,虽在整个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处于从属地位,但却掌握着贵州地方社会的实际管理权。如今安顺屯堡地区的村寨名仍多以“官屯”“旗堡”称者,也是其在明代的屯田组织或者说基层社会组织形态的体现。
    安顺是明代贵州设置屯堡最密集的地方。军屯、民屯、商屯共同构成了安顺屯堡的基础格局。就屯田制度而言,孟凡松表示,通常意义上的明代卫所,主要有沿海、九边、西南和腹里等四种类型,而西南类型无疑又可以贵州为代表。明清贵州军屯制度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各自代表相应时期屯田制度的发展方向。首先是明初建立并完善的卫所制度框架下的屯田制度,相应的制度设施及其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轨迹与全国其他大多数地方基本一致。其次是明代后期新设立卫所的屯田,具体来说就是威远、敷勇、镇西等卫及属所,其官军来源、组织、建制及屯田的实施办法都与明初大不相同。最后是清代黔东南古州及松桃“苗疆”卫所及屯田,此时的卫所已不再属于“军管型政区”,不具有地方行政管理职能,仅属专司屯田的职能组织。
    置入历时性的时空场域中研究
    贵州安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安顺屯堡在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安顺学院教授吕燕平表示,安顺屯堡见证了自汉代以来,中央政府从屯田戍边、屯垦兴农到边疆开发的国家边地建设过程;同时也是西部城镇化及贵州省建省的历史见证;此外,安顺屯堡还是汉民族文化的西部在地化体现,展现出了安顺地区特殊的乡村社会的形成、发育过程。
    孟凡松认为,目前在进行屯堡研究时,过于强调“安顺地区”,忽视全国其他地方的“屯堡现象”,忽视产生屯堡现象的中国传统主流社会及其文化的“一般性”背景,使得屯堡本应具有的“全国性地位”与其研究的“地方性”之间相互错位。当前必须避免屯堡研究中对其“独特性”的自说自话,将屯堡研究置于历时性、全国性的时空场域中来重新认知屯堡现象的重要性,才会提升屯堡研究的整体水平,取得重大突破。
    持续发掘积累史料
    对于屯堡文化的研究、乃至于构建作为一门学科的“屯堡学”,都必须要有充足的史料进行支撑。安顺学院教授张定贵认为,在“屯堡学”的构成要件上,一是要重视学术史的梳理和史料的整理开拓;二是要做好个案调查资料的积累;三是不断地形成新的理论建树,构建理论体系;四是多种研究方法并行,不断总结具有屯堡学特色的研究方法;五是要指向实践转化。
    张定贵表示,作为一种活态文化的屯堡文化,对其中的村落、人物、群体、事件、重要场所、生产流程等内容进行深度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至关重要。2018年11月中下旬,由“贵州省屯堡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组织,贵州省屯堡研究会、安顺学院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等参加,正式启动的“屯堡百村调查"项目就属于积累大量的案例材料。吕燕平介绍,“屯堡百村调查”共计划开展3期,每期调查30个左右村落。目前屯堡百村调查,大概完成计划的2/3,预计在今年开展第三期。届时“屯堡百村调查”的完成,将会形成相当可观的文献资料,相信也将能够更加有力地支持屯堡学的研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