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和、李鸿章关系探源 作者:翁飞 一、关于翁、李之隙的缘起 讲到甲午战争,讲到帝后党争,翁(同和)李(鸿章)间之仇隙,似乎已是昭然若揭,为史学界所公认的了。这方面最...
维新派“围园”密谋考 作者:房德邻 关于戊戌变法时维新党人是否有过“兵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的密谋,逃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对此是不承认的,但是毕永年在《诡谋直纪》中却...
关于宋美龄与美国特使威尔基的“绯闻” 作者:杨天石 1985年,美国人迈可·考尔斯(GardnerMilkCowles)出版了一本回忆录,题名《迈可回顾》(MilkLooksBack),其中写到,1942年10月,美国总...
马忠文:戊戌政变后至庚子事变前袁世凯的政治境遇 摘要:以往研究戊戌政变到庚子期间袁世凯的活动,多注重于“告密”疑案、练兵及其在山东的“剿拳保教”政策;对这个时期朝局中...
马忠文:从顾肇新家书看戊戌前后的朝局与政情 摘要:清季总理衙门总办章京顾肇新在致其兄顾肇熙的一批书信中,对1897年中德胶州湾交涉、1898年春张之洞入枢受阻、翁同龢开缺原因...
李细珠:历史人物研究的魅力所在 魏源,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其著作《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史地、政制、风情等情况,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尚小明:“宋教仁案”研究的方法问题 近些年来,关于宋教仁案,在学术界内外逐渐形成一个讨论的热潮。当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文史爱好者通过在网络平台发表文字或出版书...
迟云飞:陈其美主谋杀宋教仁说可以休矣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暗杀。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民初历史的走向,也暗含着对宋教仁和袁世凯的评价。因此,从发生至今,...
沈津:有多少中国古籍存藏在美国东亚图书馆 一 报载由北京中华书局主持,国外图书馆机构共同参与的《海外中文古籍总目》项目已经启动,越来越多的国外图书馆书库里的中文古籍家...
戴鞍钢:国共合作后的孙中山 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大”及其大会宣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是孙中山革命思想和实践新的里程碑,他的革命生涯和救国事业也随之进入一个新...
李帆:求真与致用的两全和两难——以顾颉刚、傅斯年等民国史家的选择为例 历史学本系求真之学。何谓求真?如何求真?在事实判断层面似无多大争议,可一旦上升到价值判断层面,...
黄进兴:反思“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论辩:一个虚构的“假议题”? 源自对语言的误用,许多哲学问题乃系“假议题”。——卡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 人生问题的解决,存于问题...
王学典:与西方史学对话和中国跨学科史学的勃兴 编者按:“新时期西方史学的输入主要产生了两次高潮,前者以法国年鉴学派为代表,后者以美国‘中国学’为旗旌,这两大史学模式...
王学典:中国具备清晰的“史学全球化”意识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史学在学习、借鉴、对话西方史学的过程中逐渐转化话语体系,与世界史学潮流交汇融合。 应以新范式的眼光来看待...
专访余英时:中国现代学术“典范”的建立 “从思想史的观点看,胡适的贡献在于建立了库恩所说的新‘典范’。而且这个‘典范’约略具有库恩所说的广狭两义:广义地说,它涉及了...
李红岩:从社会性质出发——历史研究的根本方法 摘要:史学方法的核心是思想方法、理论方法,而非技术方法、研究方法。近代以来,具有主导性、占据核心地位的根本性史学方法是...
杨庆峰:历史数字化、认知与记忆 “历史数字化”“数字化历史”等观念的提出意味着历史学家正在以极大的热情拥抱着数字技术的到来,而根本的问题是反思这种热情的合理性。可以...
王斯德:历史学是极富生命力的学科 历史是逝去的昨天,生活在今天、面向明天的人们为何要把目光投射到那些已尘封的岁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历史?从根本上说,因为人类发展是一...
赵世瑜:不止“大槐树”,也说说“小历史与大历史” 【编者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世瑜教授一般被视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健将,是“华南研究”在华北的一位代表性学者。他时常在...
顾晓伟:西方柯林武德研究述评 摘要:柯林武德生前在同时代的英国思想界并不彰显,其思想主要是随着遗稿《历史的观念》(1946)的出版才逐渐为世人认可。二战后的西方柯林武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