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成熟 魏晋时期,道教分化 葛洪炼丹图 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和下层民间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 364年,上清祖师杨羲得南岳夫人魏华存授予《上清大洞真经》等天书玉册,传承上清派;同时期,葛巢甫传承灵宝派,以传授洞玄灵宝部经而得名。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的道教,巴蜀地区五斗米道继续发展,李特、李雄领导的流民起义得到天师道首领范长生的支持;江南地区流行帛家道、李家道和杜子恭的天师道。 北魏太武帝时期,封建史上第一位被皇帝承认的的天师——寇谦之,称奉太上老君之命,以去除“三张伪法”(张陵、张衡、张鲁)和礼教为原则对北朝道教进行改造,道教成为北魏国教,所以北朝历代皇帝都得临坛受道家法箓,老氏之教大行于天下;南朝宋文帝时期,上清派传人陆修静吸收儒家、佛教仪式对南天师道进行改造。寇谦之和陆静修的改革,使道教教规教戒、斋醮仪范基本定型,各种规章制度全面系统。南朝梁时期,茅山大宗师陶弘景继续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构建了道教神仙谱系,广大了茅山上清派,使之成为今后的道门正统。 佛教初来中土时有意和道家(道教)保持一致,而最早依傍道术而流行。佛教主要吸收道家义理与道教方术,而后在北魏僧人昙鸾亦曾从道教真人陶弘景学习“长生术”,唐代佛教禅宗思想的确立,也受到当时皇室推崇道教——老庄思想盛行的社会背景的影响。[5]南北朝时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北朝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南朝只是《夷夏论》、《三破论》等义理争辩。同时佛道之间也相互交流,借鉴对方的教义理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