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个时代,士气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关键因素。士气低迷的时候,一个武艺超群的猛将手持利器带头冲入敌军阵中,对提升士气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他们所使用的武器,也和他们一起,被记载于史书之中,千古流芳。 三国时代,涌现了不少能够身先士卒,鼓舞士气,最后转败为胜的猛将。这其中,身为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便是个典型。 据史籍记载:公元215年,曹操和孙权双方势力陷入僵持。孙权趁曹操带着主力和刘备争夺汉中地区的时候,命十万大军会师合肥,进行包围。 而留守合肥的主将正是张辽,不过他的麾下只有七千士兵。 上图:王卫国版张辽 张辽在得到曹操指示后,果断提出:“我们一定要在敌军进攻之前发动反冲击!一举挫敌锐气,我们才可以安定军心守城。成败在此一举!”于是,张辽在七千人中选了八百名重骑兵,准备出城作战。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逍遥津之战,较为符合原著,但是和历史有所出入) 上图:画像砖中持戟作战的骑兵 在战斗中,张辽身穿铠甲,手持长戟,一骑当先,冲入孙权的军阵中,接连杀伤几十人,并且斩杀孙权麾下两名军官。随后大呼自己的名字,冲破敌军军阵后方的防御,一直冲到孙权的指挥部。孙权的近身护卫竟然被吓得手足无措,孙权逃走,爬上了一处高地,手持长戟进行防御。 孙权也是一个能投戟退虎的勇士,张辽身在高地之下,不敢仰攻,于是叱骂孙权,想引他下来与之决斗。孙权当然不会上当,他在高地看出张辽的士兵其实只有数百人,便下令将张辽军队合围。 上图:张震版孙权 张辽随即带着士兵进行突围,第一次突围,张辽只带出了数十人,依然在包围圈中的士兵大呼:“将军是要抛弃我们吗!” 张辽再次攻入阵中,并且带领剩下的士兵突围成功。战斗持续了一个上午,孙权军已经毫无士气,不敢应战,专心修建防御工事。张辽撤回城中后,又带领数千士兵和孙权军相持十几天,逼迫孙权军撤退。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张辽能够如此勇武,其本身的武艺自然是个关键原因,但是他所用的武器也必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铠甲和长戟,为何能够在张辽手上发挥如此大的威力呢? 首先,在乱军之中能够全身而退,张辽一定身穿重甲。三国时代的铁甲种类繁多,上承秦汉,下开魏晋,有裲裆铠,筒袖铠等等种类,像锁子甲之类的国外铠甲可能这时候也已经传入中国。 当时防护效果最佳的,莫过于盆领筒袖铠。直到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遗留的筒袖铠依然被皇帝当成宝物赠送给一些将领,可见当时铠甲质量之高。 盆领筒袖铠的最大特点就是身甲上方延伸出一个盆领,可以很好的防护脖颈部位,防止敌人对脖子进行砍击,这种类型的铁甲在西汉较为少见,应当是三国时期的新型铠甲。 上图:身穿普通筒袖铠的西汉士兵形象 上图:盆领筒袖铠,可以看出这种铠甲的防御面积相比西汉时代已经大大增加,防护非常全面。 另外根据一些记载,三国时期的很多猛将通常喜欢身穿两件铠甲。比如同为曹操麾下的猛将典韦,在一次作战中就曾经身穿两层铠甲,不拿盾牌,改为一手长枪一手投矛(当时成为撩戟),徒步发起进攻,面对箭如雨下,毫不畏惧。 张辽有没有可能身穿两层铠甲呢?小编觉得可能性不大,因为张辽不仅人没事,马也一直在运动之中。在冲阵作战中,最忌讳的便是放慢速度,马匹一旦停下,面对的就是枪林箭雨。所以古书常形容重骑兵冲阵是“几进几出”。 张辽的坐骑,应当也披挂了马甲。张辽勇武过人,自身的体重自然不会轻,而加上铠甲和马甲,已经非常沉重。如果身穿两层铠甲,虽然马匹可以带动,但是战斗从早上持续到中午,如此高强度、高负荷的运动,马是受不了的。 上图:南北朝时期的马甲 (《古兵器大揭秘》中关于张辽的视频) 铠甲再好,也只是个防御。他所持的戟,才是战斗力的核心所在。史书惜字如金,并没有提及张辽所用长戟的种类。而上面这个视频中则认为张辽所用的戟为卜字戟。 的确,卜字戟是秦汉时期最为普遍的一种戟,也是秦汉时期的骑兵最常用的兵器之一。小编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提到,卜字戟的优势在于,戟的侧向小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助马匹的冲击力进行杀敌,却不至于让没有马镫的骑兵因为反作用力而摔下马背。 上图:汉代卜字戟 但是如果结合记载来看,张辽使用卜字戟的可能性却并不大。 首先,张辽一骑当先,身后是他的部队,应当采用的是当时常见的楔形阵,即武力好的在前撕开敌人的防线,后面一帮人跟着冲进去扩大战果。而且张辽冲入敌阵之后,并未撤离阵中进行第二次冲击,而是一直杀到了孙权军的指挥部。 上图:楔形冲锋 而卜字戟并不适合孤身一人在拥挤的敌军阵中进行作战,在攻破敌人阵型之后,要很快撤离,进行下一轮冲击或者交给友军。因为卜字戟只能刺击、啄击,无法进行劈砍。 刺击、啄击杀伤力大,但是其进攻的只是一个点。而劈砍的进攻却是一个面。明代《手臂录》说“枪戳一条线,棍打一大片”,便是这个道理。在近现代西方的骑兵军刀刀法重视刺击,但是也提到在一对多的情况下,要用不间断的劈砍去迎战,而不用刺击。 上图:近代西方骑兵军刀强调刺击,所以剑身细直,但是在以一敌多的情况下,依然强调用劈砍应对。 其次,史书明确提到张辽斩杀了两名孙权麾下的军官,卜字戟是无法完成斩击这个动作的。《三国志》尽管惜墨如金,但是也力求用词精确,不会随意为之。 综合来看,张辽用的应该不是卜字戟。其实,当时除了卜字戟以外,还有一种相对少见的戟——雄戟。 上图:戟的种类 雄戟又称鸡鸣戟、鸡鸣钩子戟,因为造型像引颈高歌的雄鸡而得名(一说造型像雄鸡的爪子)。这种戟的刺刃是弯曲的,看起来像卜字戟被扭曲了角度。 上图:雄戟(青铜冥器) 可以看出,这种戟主体部分的有一个长刃,这个长刃一直延伸到戟的根部,简直就是一个加长的反曲刀,完全可以用来劈砍。而且雄戟的长刃有多个锯齿状凸起,形成了锯子一样的效果,可以增加切割伤害,如果砍在人的脖子上,可以像锯子一样将首级轻松割下。 上图:汉代反曲短刀 另外,这种长戟的尖是斜的,在策马冲锋的时候,也可以在马上持戟冲锋。卜字戟需要完全将戟横着进行啄击,而雄戟则只需要微微倾斜即可,而且卜字戟以小枝啄击,雄戟则以大枝刺击,其力道自然有天壤之别。 虽然这种刺击相比较卜字戟的啄击,会形成较大的反作用力,但是对于弓马娴熟的猛将来说,这绝非什么大的困扰。 长戟的主体除了一个长刃以外,在小枝的那一面也有长刃。雄戟小枝下方的刃也有一个凸起,增加了钩杀的威力。啄击在实战中是很难做到精确的,对于雄戟来说,如果啄击偏离目标,靠前则可以钩杀,靠后则利用主体另一面的长刃进行割杀,确保对敌人造成致命伤。 上图:雄戟 因为一共三面刃,所以雄戟在当时也有个俗称——“三刃枝”。从各种证据看,张辽所用的应当是雄戟。 但是,雄戟的制作是非常复杂的,无法大量装备部队,只能作为精锐士兵或者将领的私人兵器。目前全国出土过数量庞大的汉代卜字戟,而雄戟即使把青铜冥器算在内,其数量都不超过十个,可见其稀有程度。 当然,战争中能够取胜,兵器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张辽高超的武艺和过人的胆识,还有极强的临阵指挥能力也都是极为重要的。不过,仅此一战,张辽猛将的称号,便已经当之无愧,永载史册。在唐朝评选的“古今六十四名将”和宋朝评选的“十七史百将”中,张辽都被列为三国第一猛将。 上图:日本人绘制的张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