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世界战史 >

对越自卫反击战亲历实录 老兵当时经历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

http://www.newdu.com 2017-08-23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前些时候,父亲的战友们在太湖边聚会,其中的不少人当年都是一起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的老军人。老战友们见面了,总有说不完的话。
    当年父亲的部队是驻扎在浙江金华的部队,每天都在严格训练,和学习一些基本的越南话。好几次都打包好行装在火车站待命,所有人都有编号,一旦火车停稳,就要以事先编好的对应号数,用最快的速度上车。这有点像现在的上高铁,都是事先就集结在站台对应位置等待。父亲当时是重机枪班的班长。没有被选入赴越南参战的部队,被抽调去的只有侦察部队。当年这几位参加过对越反击战的都是抽调的侦察部队的,属于较迟赴越南的批次,当时一位是通信兵,基本没参加过什么激烈的战斗。还有一位到了越南没多久,还没看到越南军人是什么模样,就因为踩到地雷受伤,被迫后送治疗,最后截肢了。而上过战场的几位述说了战场上的真实情况。据他们回忆,对越作战的后期主要就是开炮轰对方的阵地,带队冲锋的战斗基本没有。而对普通中国士兵威胁最大的其实并不是越军,而是越南那里糟糕的气候和及其不友好的当地居民。
    
    据介绍,越军当时主要的杀伤性武器是迫击炮,最普通的战法就是在山上用迫击炮对着中国军队乱打一通,然后在撤退时布雷阻止中国军队追击。我军的应对战术共主要也是采用炮击,因为知道越军喜欢布雷,一般是不会轻易采取追击作战的,如果实在上头命令了要进行追击作战,就组织人手带上无后座炮和火焰喷射器去掏敌人可能盘踞的山洞,因为越南人一般都喜欢躲在山洞里。而不是在外野战。中越双方士兵主要都是被各类炮弹所伤,真正被枪打中的人并不多。我军使用的枪械中唯一能发挥比较大作用的就是机关枪,主要用于压制敌人。
    按他们的说法,对越反击战中后期其实很无聊,一点都不像电视电影里那样充满激情,双方的士兵更像是在工厂里上工一样。每天重复着一样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互相放冷炮,打冷枪。真正的冲锋突击,基本上看不到。大家看着爽的那些电影电视镜头基本上都是战斗英雄才能碰到的著名战役,绝大多数普通军人是根本碰不到的。我毕竟从来没有参与过战争,我第一次从战场老兵口中听到真实的战争,我感到的是震惊。是啊,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生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虽然研究军事,看过许许多多的书。从各种名将的传记到《战争论》这种理论书籍,再到各种军事杂志和军事百科。但是,这些都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真正的战场,真正的战争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可能大部分中国士兵都没见过活的越军,以前看革命历史故事,有八路问退下来的国军,日军长什么样,结果被告知没见过日本鬼子,当时觉得可笑。如今看来,在战场上,尤其是这种丛林战,这是一种常态。说到这里,父亲的战友也有些伤感,他说,自己不是第一批赴越的部队,第一批的伤亡真的很惨重。死了很多战友,他不想提那段伤感的往事。如今再看那场战争,早已物是人非,只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完完整整的活着从战场上回来。因为到了后期撤离越南的时候,因为我军都是进攻队形,撤退的时候又要求各个部队全部撤回国界。所以被越军追击,吃了不少亏。其实,历史上但凡是大军撤退时,往往比进攻还要凶险。不少部队都是吃这个亏。后期的很多伤亡也都是在撤退过程中发生的。
    根据我自己查阅的资料,基本能佐证父亲的老战友说的那些内容。当年我军一开始就猛烈进攻,伤亡很大,主要是因为不知道解放军的作战目的。越军一线部队拼死抵抗,企图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导致了越军的主力差点被我军合围,越南人这才感觉到不对劲,于是主力师突围了,留下地方部队拖住我军。从第二个星期开始已经没有大的战斗了。我军大部分只是在清缴残敌,在越南站稳脚跟,没多久军委就宣布撤军。因为我军的战略意图已经暴露了。于是大军开始回撤,越军则跟在后面层层追击才导致了大量新的伤亡。当时如果能在打到谅山一线后就地防御,清剿后方残敌同时派人和越南谈判,稳定一周左右再逐步交替掩护撤退,那伤亡绝不会那么大。只可惜,我们这些军迷们,也只能事后诸葛亮的的进行几场兵棋推演,不能上阵杀敌。
    或许,远离战场的人才能冷静的看待战争,我们能有现在的和平环境,不用担惊受怕,流离失所。我们最应该感谢的就是那些为祖国英勇作战的军人们。更应该向那些埋骨他乡的英雄们致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