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了出兵岭南,“与越人战”,所以要运输粮草,便开通灵渠。开通后,秦国运用这条运河,很快统一岭南,并且置三郡于此。这条运河自从开凿后,航运一直非常繁忙,它成为湘桂之间重要的水道。直到近代铁路公路出现以后,灵渠的航运效益才逐渐的减少。 隋朝时,中国再一次统一,经过隋文帝的休养生息,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手中有钱的隋炀帝在大业元年三月于洛阳征调民夫两百万,河南、淮北、淮南等郡县征调一百多万民夫开始修建通济渠。八月隋炀帝还坐着庞大的船队,从东都洛阳出发,到扬州游玩视察。通济渠开通后,地位逐渐重要,到了唐宋通济渠称之为汴河,安史之乱,通济渠断航八年,唐朝广德二年,刘晏修复汴河,他还总结漕运经验,在扬州、河阴、长安设置转运仓,实行漕粮运输的“转般制”,即“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这种连续转运的方式,效率提高很多不说,更不会出现折损。“岁转粟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 北宋时期建都开封,当时,除了居民还驻扎着几十万的禁军。如此数量庞大的人口,本地粮食根本不够支持,所以,当时全部仰仗这条运河运输。宋朝人说起这条运河的意义时,曾有:“汴渠横亘中国,首录大河,漕渠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三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淳化二年,汴渠决口,到处泥泞不堪,宋太宗急忙驱车进入泥沼中视察决口。可见汴渠对于宋朝何等重要。当时汴渠的运量,在仁宗时达到每年八百万石,每天自淮南入汴河的船只多达六千艘。这样的繁荣景象,一直延续到北宋末期,金兵南侵之时。 隋朝大业四年,隋炀帝为了征伐高丽,开始征调河北郡县的民夫一百万开凿永济渠。壮丁不足由妇女代替。永济渠的河道利用了曹操所开凿的白沟、平虏渠。永济渠开通后,与东西向汴渠、南北向的淮扬运河、江南运河形成了贯通中国的水运干线网络。由南方的杭州直接可以乘船到达北方的涿郡。而都城长安则有渭水和黄河水道与洛阳相通。 隋朝大业七年,隋炀帝从扬州乘龙舟到涿郡,一共走了五十五天。第二年从涿郡出兵至辽东,开始征讨高丽。这场战争,隋炀帝让所有粮草和士兵都由永济渠转运,前后运输士兵达一百多万,民夫两百万。船舶首尾相连竟然达上千里。这一次是空前的水路运输。 隋朝灭亡后,唐朝建立,永济渠依旧是沟通南北方重要的水道。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出兵征讨高丽,士兵和粮食依旧走的这条运河。元朝建立后,除了开凿会通河,又开凿了通惠河,连接了北京到通州的水路,沟通了海河的潮白河和卫河,从此,北京到杭州的水运全部开通。明朝时,经过大规模的整治,这条运河变成了国家重要的交通命脉。清朝时,康熙曾经说道:“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可以从中看出这条人工水道对于整个国家重要性!清朝末期,黄河泛滥加之太平天国兴起,漕运中断,南方一些地方开始用海运代替漕运,另外交通工具的进步更是加速运河的衰落。光绪末年取消了漕运全部归为商办,经营了五百多年的京杭运河漕运彻底结束。 由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开凿的运河,漕运便成为中国运河的主要功能特点。运河建成后,沿岸由于运输便利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新的城镇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诞生,旧有的城市更依托运河重新扩大。一旦漕运的结束,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沿岸城市商业的调零,城镇的急剧萎缩。很多依赖运河而生存的造船业、制砖业随之而消亡。运河的两岸的潮起潮落的繁荣与调零,除了可以发现经济与交通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可以感受中国历史进程由朝代更迭所带来的兴盛与衰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