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2飞机是我国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的我国脱离前苏联米格飞机系列的格局,完全自行设计并试制的第一种超音速歼击机。 歼-12飞机是我国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的我国脱离前苏联米格飞机系列的格局,完全自行设计并试制的第一种超音速歼击机。 1969年4月,我国空军提出了研制“小歼”计划,其基本用意是要搞出一种机动灵活、短距起落、维护简单、造价低廉的小型战斗机。 问题的提出是与国际航空技术的动向相吻合的,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与众不同。那时,世界上的新型战斗机正朝着机体大、设备全、技术复杂的方向发展,而我国采取的却是一种朴实的做法——通过缩小机体,减轻起飞重量来有效地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能。就当时我国的技术储备情况而言,这可能是最为现实的一条途径。 1969年7月,开始方案设计。随后,科研人员用1年零5个月,完成了详细设计、主要风洞试验、强度试验和系统模拟试验。原型机于1970年12月26日首次试飞。 1973年9月10日,歼-12飞机飞赴北京向中央领导汇报。叶剑英、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中央领导同志观看了飞行表演。歼-12飞机果然不负众望,一般超音速战斗机起飞滑跑距离需要千米左右,而歼-12只在跑道上滑跑了500米就腾空而起。蓝天之上,它可以以1140米的半径转弯,爬升率可以达到180米/秒。 歼-12飞机精彩的表演,让中央领导同志很高兴。叶剑英元帅当时赞誉歼-12飞机为“空中李向阳”。这一绰号道出了歼-12飞机机动灵活的飞行特点。 后来,南昌飞机制造厂针对试飞中发现的问题,对歼-12作了10项重大改进,如采用降低飞行阻力的面积率修形、减小机翼上反角等,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试验。 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歼-12飞机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1978年2月,因调整装备体制,停止了对歼-12飞机的研制。歼-12飞机总共留下了5架整机。 歼-12飞机从机头进气,装一台涡喷6乙发动机,机翼上装有双缝襟翼和前缘襟翼,在机身两侧装有辅助进气门,防止起飞时尘土吸入进气道。在机构工艺上,也采用了当时较多的新技术,如中翼和机身的整体油箱,化学铣切整体壁板、金属蜂窝壁板、泡沫料夹层结构、钛合金板、铝合金起落架、整块式前风挡等。歼-12装有2门机炮,外带2枚红外制导导弹。 歼-12的特点是“轻、快、灵”,但无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火力弱、推力不足、航程短。 总体来说,由于受当时空中游击主义思想的影响,对制空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跟上世界航空科学发展趋势,歼-12的综合作战效能没有超过歼-7和歼-8,所以最终没有投入大批量生产和装配部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