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兵不血刃夺取开封,建立宋朝,此后开创了300年的大宋王朝。陈桥兵变也被很多学者誉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兵变。在历史上中华大地也曾经发生过多次因政变改朝换代的事件,但其始作俑者要不是皇亲国戚(如沙丘之变,玄武门之变,王莽篡汉等),要不就是大权独揽的大臣(如曹丕,杨坚等)。但我们的主角赵匡胤在陈桥兵变时只是一个刚刚被提拔的禁军统领,在军界、政界还远没有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言九鼎的程度,最多算一个军中的实权派。那么赵匡胤为什么就敢于发动兵变并成功夺取政权,难道只是运气好吗? 自乾祐元年(948年)赵匡胤作为郭威的一名普通亲兵到显德七年(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短短13年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公园907年唐朝灭亡后到公园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中原地区便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五代。短短几十年间中原地区你来我往,军阀混战,皇帝轮流做。可以说当时老百姓和军队对于皇室的忠诚度是很低的,当兵入伍也不过是为了升官发财养家糊口而已。从赵匡胤从军时起便经历了郭威发动政变建立后周的事件,可以说在当时只要有了军权,在政治上就有了发言权。但我们的主人公赵匡胤在当时只是刚刚被提拔的殿前都点检(禁军统领),应该说并没有完全掌控军队,在开封有韩通(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等军队实力派,在外还有各地节度使(符彦卿、李筠等),那赵匡胤是怎样一步步成功登顶的呢? 赵匡胤在从军之初便在军中广结善缘,和许多军官感情都很好,“义社十兄弟”就是突出的代表。十人最初结社是在后汉末年,共同在时任枢密使的郭威帐下,十人都是低级军官,地位大体相当。而在周世宗去世之时,这十人大都成为军中主将。义社十兄弟也是赵匡胤夺取政权,陈桥兵变的最重要的力量。在朝中赵匡胤和文臣的关系也处得不错,在周世宗面前更是做出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样子,深得柴荣的信任。显德六年(959年)开封城内传出点检做天子的流言,当时御驾亲征北伐契丹,遇疾而返的周世宗柴荣知道时日无多,其子柴宗训才7岁,便罢免了姐夫张永德殿前都点检之职,提拔了忠厚老实的赵匡胤做殿前都点检,也以此制衡开封的军队实力派韩通。同时立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的女儿为皇后,还任命了范质等几位大臣辅政。可以说柴荣为了维系后周政权也是煞费苦心。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边境传来了北汉和契丹联兵来侵的消息,朝廷里宰相范质等辅政大臣急忙商量对策。此时在朝中有两个人选,一是韩通,一是赵匡胤。韩通在军中势力很大,也一直让朝廷不放心(提拔赵匡胤就是为了制衡韩通),所以权衡之后,决定任命赵匡胤为统帅领兵出征。而此时赵匡胤做出了一个最英明的决定,将自己的大部分人马和石守信、王审琦等亲信留在开封,而带走了韩通的大半人马随军出征。而在大军出征的头一天,军队里又传出了点检做天子的流言。当晚大军夜宿陈桥驿,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正月初三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假意推辞了一下,便半推半就接受了,随即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由于有了石守信、王审琦等内应,赵匡胤顺利的夺下开封。韩通在知道消息后,准备组织兵马抵抗,但被早有准备的王彦生诛杀,并灭门。之后赵匡胤对朝中大臣大加安抚,又在周太后和柴宗训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得已,并对周太后母子做出了优待的承诺,周太后见大势已去,为了保住性命也只好让出皇位。于是赵匡胤便很快登基,做了皇帝。 之后赵匡胤又亲率大军迅速打败了造反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使得犹豫不决的其他节度使也不敢轻举妄动。 赵匡胤结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并利用舆论成功的掌握了当时广大军民的心理,兵不血刃的夺取了政权,而且还没有留下篡周的骂名,不得不说赵匡胤的确是一个文韬武略,历史上少有的伟大帝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