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梁海战 ●起因●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进而妄图侵占朝鲜,征服中国。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壬辰战争”,日本侵略军乘大小舰船700余艘,由对马岛渡海。翌日晨在釜山登陆,分北、南、中三路发起进攻。只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汉城、开城和平壤。朝鲜面临着亡国的危险。朝鲜遣使向中国求援。 万历二十年(1592年)12月23日,明军入朝参战。翌年初,连克平壤、开城。四月二十日,收复汉城。 万历二十五年(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死,遗命从朝鲜撤军。11月,日军无心恋战,由蔚山出逃,明军分道进击。加藤清正率乘船撤退。明军由陈璘任水师提督,副将邓子龙、马文焕等皆由其统属。以战舰数百,分布忠清、全罗、庆尚各个海口。就在日军将领撤退之时,陈璘派遣邓子龙偕同朝鲜名将李舜臣联合出击,在露梁海上截击想援救小西行长的日军援军岛津义弘、立花宗茂、小早川秀包、高桥统增、宗义智、寺泽广高等部。
露梁海战态势图 露梁海战 ●实力对比● 朝鲜水师兵力约为8万多人(占朝鲜总兵力的四分之一),拥有船舶488艘,包括战船80艘(每船80人),辅助战船192艘(每船30-60人),勤务船26艘。 其中,李舜臣创造的“龟船”很有特色。这是一种大型战船,上覆盖板,板上有十字小槽,小槽以外的地方,追插利刃及锥尖。前为龙头,龙口是铳穴;后为龟尾,尾下亦有铳穴。两舷各有6个铳穴,铳穴下有橹8―10支。龟船甲板坚固,机动灵活,攻击和防护能力均较好。日军曾说:“朝鲜人水战大异陆战,且战船大而行速,楼牌坚厚,铳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尽被撞破。” 明朝投入朝鲜战场的兵力约10万人(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八分之一),后来逐渐增加到14万人。其中水师1.3万人,战船500余艘。战船的种类繁多,有福船、楼船、百槽、沙船、苍船、铜绞艄、海舫、八喇虎等,战船的武器精良,除弓、弩、刀枪、矛等冷兵器外,还有大量火器,如佛郎机、虎蹲炮等。据史料记载,明军火炮的射程最远可达3000米,而日军的只有100、200米。 日军水师在开战时,拥有1000余艘船船,到战争末期已发展到3000艘左右。数量虽然可观,但构造简单,性能较差。装备的武器为铳(即原始的滑膛枪炮)、枪、弓矢、倭刀等。
艺术作品中的露梁海战 露梁海战 ●战斗经过● 驻朝鲜西部日军接到撤退命今后,拟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12月11日起开始撤退。驻顺天之第二军先撤,接着,驻泗川、南海、固城之日军,依次到巨济岛集结,候船回国。 11日晨,第二军部队登船待发。其先遣部队驶至光阳湾口的猫岛附近海面时,受到中朝联军水师的拦击,退路被截断。为了突破重围;第二军编组了一支冲锋舰队,连日向联军水师发起攻击,均未能奏效,只得向驻泗川、南海之日军求援。 此时,驻泗川、新城之日军第五军主力,在岛津义弘率领下,已经登船,只待涨潮出发,驶往巨济岛,岛津义弘接到小西行长的求援信后,当即率领这支庞大的船队,于18日夜乘月色向露梁海峡疾驶,企图突入光阳湾,解小西行长之围。中途与从南海开来之宗智义部船队会合。两支船队会合后,共有兵力万余人,舰船500余艘,于午夜开始通过露梁海峡。 陈璘、李舜臣获悉日援军西进的情报后,立即着手调整部署,决心在露梁以西海域,包围和歼灭救援之敌。以邓子龙率兵1000人,驾3艘巨舰为前锋,待日船队通过海峡后,迂回到侧后发起攻击,切断其归路;以陈璘率明朝水师为左军,泊昆阳之竹岛与水门洞港湾内,待机出击;以李舜臣率朝鲜水师为右军,进泊南海之观音浦,待机与明军夹击日军。 12月19日丑时(凌晨1时至3时左右),岛津义弘船队主力大部已驶出海峡,进至露梁以西海面。此时,“月挂西山,山影倒海,半边微明,我船无数,从阴影中来,将近贼船,前锋放火炮,呐喊直驶向贼,诸船皆应之。贼知我来,一时鸟铳齐发,声震海中,飞丸落于水中者如雨。”(《柳成龙惩毖录》) 由于众寡悬殊,邓子龙部旋即被日船包围,“子龙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气弥厉,欲得首功,急携壮士二百,跃上朝鲜船、直前奋击,贼死伤无数。他舟误掷火器入子龙舟。舟中火、贼乘之,子龙战死。”(《明史·邓子龙传》)陈璘即派副将陈蚕率舰前往支援。 与此同时,中朝联军水师左右两路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向大岛以东海面之日船队主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朝鲜李忠武公行述》对这战斗作了生动的描述:“两军突发,左右掩击,炮鼓齐鸣、矢石交下,柴火乱投,杀喊之声,山海同撼。许多倭船,大半延燃,贼兵殊死血战,势不能支,乃进入观音浦,日已明矣。” 李舜臣率朝鲜水师跟踪追击,进入观音浦,再度与日军血战。陈璘也率中国水师前来支援,用虎蹲炮连续轰击,日船纷纷起火。在―片混乱之中,日军仍垂死挣扎,拼命反击。李舜臣领先督战,中弹牺牲。其侄秘不发丧,鸣鼓挥旗,代为指挥,继续同中国水师并肩战斗。到中午时,日军已停止抵抗,大部分舰船或焚毁沉没,或被联军俘获。弃船上岸的日军。也为陆上联军歼灭。
李舜臣战死殉国 露梁海战 ●结果及影响● 露梁一战,日军损失战船约400艘,阵亡人数超过一万,露梁津一带海域尽是日军船只留下的残骸,岛津义弘所率的第五军主力几乎完全被消灭,在海上激战的同时,小西行长趁己方压力减轻的机会,率领第二军的残余部队逃脱,但其精锐部队消耗殆尽。露梁海战给侵朝日军以歼灭性重大打击、对战后朝鲜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朝联军水师在这次海战中,密切配合,善于准确判断情况,并根据敌情变化,及时调整部署,迅速转移兵力,依托岛岸、隐蔽待机,适时出击。先对一部从海上撤退的敌军实施严密封锁,迫其求援;在另一部敌军来援时。又迅速断其退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实施夹击,达到了全歼敌军的目的。 中朝两国水师在统一指挥下,密切协同,英勇奋战,是露梁海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朝鲜水帅统帅李舜臣身先士卒,中国老将邓子龙奋不顾身,都在激战中英勇牺牲,李舜臣牺牲后,其侄仍“麾旗督战,向前不已”,表现了中朝两国军队勇敢善战,前仆后继,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
露梁海战 ●两军统帅●
邓子龙(1531-1598年),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中国明朝名将。万历二十六年,邓子龙率二百壮士奉命援朝,为水师副总兵。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11月19日在露梁海战中力战而死。邓子龙遗体归葬丰城,朝鲜为他立庙祭祀。
岛津义弘(1535—1619年)是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岛津家大名。在壬辰战争后期,岛津义弘为救援小西行长军团冒险北上,被中朝联军设伏于露梁海域,日军大败,最终不得不放弃救援计划,带残兵回国。
李舜臣(1545-1598),字汝谐,号德水,谥号忠武。李舜臣是朝鲜半岛的民族英雄。壬辰卫国战争前夕,李舜臣任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多次统帅朝鲜水师重创日军。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11月19日在露梁海战中力战殉国。
露梁海战 ●双方装备●
龟船
是15至18世纪间朝鲜的大型战船。在1592到1598年壬辰卫国战争期间,龟船帮助朝鲜对抗日军船舰赢得数场海战,从而威名远播。然而,与一般流行的信念相反,在战争中朝鲜海军的主流仍然是板屋船。李舜臣的龟船号称具有铁甲船的特色,然而这种主张是有争议性的,他建造了3至5艘龟船。
日军主力战船是安宅船(左)和关船。两种船在结构上类似,只是规模上有差别。安宅船大约20米长,关船更小,而日军更多的是比关船还小的小早船。
佛郎机
是明正德年间(16世纪初)由西方传入的一种新式火炮。正德末年,中国官员在来华的西班牙船上看到了西洋火炮,其性能优于当时中国的火炮,于是便动员船上中国籍的枪炮匠上岸,为我国仿造了第一批西洋火饱,名之曰佛郎机。
虎蹲炮
是明代中期的“将军炮”之一,创制于嘉靖年间。这种炮身长2尺,重36斤,上加铁箍,并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好。每发装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个重30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
福船
是诞生于福建沿海的一种船型的统称,共有六号。一号和二号为海战用福船。一号称大福船,“吃水太深,起止迟重”,机动性能不好;二号称福船,较一号稍小,“合常用之”。(《武备志》) 福船的缺点是机动性能不好,“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顺风顺潮,而回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阔大洋,在里海则易胶浅,须跟哨船接济”。(《续文献通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