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18年不允许德国建海军和空军开始,到上世纪30年代初开始恢复建设空军,但是规模仍然受到严格控制。因为《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很多监控是非常严格的,不允许它研制军用飞机,也不让它研制军舰。如果一个国家在十年或者二十年内不被允许研发军用飞机,那么其航空工业基本上也就完了。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二战以后,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三个战败国都不被允许研制作战飞机,美国当时对它们监控是比较严的,当然现在是放开了。十年之后,当时的世界军用飞机的发展非常迅速,但这三个国家基本上不具备自主研发战斗机的能力。它们可以研发教练机、非武装的或者军事色彩稍微淡一点的飞机,日本、德国、意大利都在研发教练机,种类比较多。目前日本的教练机种类从T1、T2一直到T6一直在发展,意大利也是这么发展的,如MB339A以及一些新的教练机。因此他们在教练机市场上,或者说在教练机领域发展的不错,但是他们独立研发第三代、第四代战斗机就比较困难了。日本推进的快一点,研发了一个F2,那也是在美国的监控下合作研发的。它现在还想独立地研发F3战斗机,但能不能成功很难讲,因为日本很多相关技术、能力不足,恐怕也得借助美国人帮忙。 一战结束以后到1928年这十年,世界各国,特别是强国的航空工业的发展比较快,战后转入民用的比较多一点,一直持续到1938年二战开始。二战什么时候爆发的?有多种说法。第一种是德国闪击波兰导致二战爆发,也就是1939年9月1号。但实际上我个人认为,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二战就已经爆发了。因为欧洲人写历史肯定站在欧洲的立场,波兰闪击战确实是引起了整个欧洲战场的战争。尽管德国闪击波兰并将其吞并之后法国、英国并没有立刻动手,但是这个仗已经打起来了,战火已经燃起来了,紧接着德国对法国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但是在亚洲,战争的爆发点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在美国还晚一点,将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作为战争爆发点。但是无论如何,二战爆发点是在上世纪30年代末。 德国空军是什么时候开始恢复组建的?大概是上世纪30年代初。前面提到,如果德国有十年二十年没有发展航空,那么基本没有办法恢复。技术工人的来源、设计师的培养、飞行员的来源以及培养,这三个方面对空军的构建非常重要,在短短几年之内组建一只空军基本是不可能的。 首先,飞机的设计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飞机的设计可能只要一两年的时间,但是工厂要生产,工人要培训,而且飞机生产出来以后,飞行员的培训时间比飞机生产时间还要长。德国人采取了什么办法?寓军于民。一战之前德国的航空工业很发达,研制了很多非常先进的战斗机、轰炸机甚至是强击机,而且强击机最早是由德国研发的,并且是全金属的强击机。 1918年之后,基本上不允许德国发展军用飞机。实际上当时各个国家的飞机制造部门都是在生产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很少,一战结束后民用航空产业才发展起来。英国、法国是把一些大型的轰炸机改造成民用飞机,不载弹而改为载人,因为当时生产了大量的大型轰炸机,战后没用了就转成民用。这是一个思路。而德国人的思路正好相反,既然不允许发展军用飞机,那就发展民用飞机。德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容克斯当时说过一句话,“我们已经不能再发展作战飞机了,怎么办?那我们就发展民用飞机,通过民用飞机的发展夺取世界的市场。”德国确实是这样做的。容克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全金属轰击机,很快将这项技术转移到民用飞机,研发出世界上第一种民用客机F13。F13在世界航空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同中国也有很大的渊源,这种飞机被大量出口到中国。 德国战败之后在欧洲很受压制,但是当时它跟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关系非常密切。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之时德国给蒋介石派了军事顾问,红军这方是由德国人在瞎指挥,但是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水平很高,最后红军被迫撤出中央苏区。 德国除了派军事顾问之外,还将大量自行研发的军火拉到中国来实验。很多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电影中使用的驳壳枪就是德国的,这是一战前研发出来的,后来转移到中国。德国研发的改进版马克沁机枪,在抗日战争时期用的比较多,德国向蒋介石军队出售了很多军火。除此之外还有飞机,德国研发的很多飞机都是军民两用,也出售给国民党政府,比如说F13。后来容克斯又研发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大的三发全金属运输机荣克52,也出售了7架给中国。 德国依靠这些飞机在中国办了一个合资公司,称为“欧亚联合航空公司”,是由德国的汉莎公司和中国合作建立的。当时德国想要打通欧亚航线,从德国飞到中国,当然也要经过苏联。欧亚联合航空公司大概购买了87架德国飞机,在当时数量不算少,除此之外,它还有很多军民两用的飞机,很容易的就可以将客机改成轰炸机。 英法将轰炸机改成客机,德国反其道而行之,先发展大型客机,接着就将大型客机改成轰炸机。其中一种为亨克尔123A型,是一种攻击机,当时出售了十架左右给中国。还有一款同闪击波兰有关,叫做亨克尔111,这是一款大型的双发客机,但是后来被改成轰炸机,其原型机为亨克尔111A。研发成功之后德国自己没有使用,而是卖给了中国。在这个基础上又进行修改,最后改成了亨克尔111P,参加了闪击波兰行动。这是当时的主力轰炸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机型也都是拿到中国来先行试验,德国同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在这方面联系的比较密切,为其发展本国的航空工业奠定了基础。 飞机造出来了,除了本国用,还要大量出口。当时德国政府同国民党政府关系比较好,因此国民党政府买得比较多,但其除了买德国的飞机,也买意大利、美国的飞机。抗战初期,中国基本上是杂牌军,世界各国的飞机都有。德国政府通过这种方式保留了它的航空工业,培养了一批航空的产业工人。但这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德国在20年之内培养了一批世界顶尖的飞机设计师,比如容克斯、亨舍尔、亨克尔还有梅赛斯密特,这些飞机设计师水平非常高。而且从世界航空发展史来看,除了刚才提到的德国设计师,世界上最著名的飞机设计师,如美国的波音、西科斯基、洛克西德道格拉斯、格鲁门以及苏联的图波列夫、伊留申、波里卡尔波夫还有米高扬设计局两位设计师以及苏霍伊。这些设计师有什么特点呢?首先,这些设计师的出生年代非常集中,都是在1890年前后。 到二战前的30年代,这一批飞机设计师正好是年富力强的年纪,设计经验很丰富,因为当时已经研制过很多机型了,由他们出手的作品一般都是世界名机。有两个中国人本来应该加入这些世界著名飞机设计师的行列,但很可惜,他们最终没有功成名就,其中一个叫王助,另一个叫巴玉藻。王杜是波音公司的首任飞机总设计师,没有他波音公司成不了现在的气侯,波音本身是航空爱好者,喜欢造飞机,但并不是科班出身,最后开办波音公司聘请了王助任飞机设计师,王助为其制造飞机并卖给海军为其最后淘到第一桶金。 王助和巴玉藻都是当时留美的硕士生,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二批留美硕士生,水平非常高。当时第一期硕士班大约就三五个人,第二期七个人,其中五个中国人。当时大学里航空是一个新的学科,硕士生都是顶尖人才,所以他们一毕业都被抢走了,王助到波音公司,巴玉藻在寇蒂斯飞机公司当主任设计师,后来在通用飞机公司当总设计师。巴玉藻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他是蒙古族,出生在镇江。他和王助一开始是在学造船,后来有一次看见一个飞行员经常在湖面上驾机飞行,他们也想试一试,当时还是穷学生,就凑了点钱体验了一下,就决定这一辈子搞航空了。 他们在美国的发展很好,但是当时美国对华人比较歧视,于是他们下决心回国创办航空工业,1917年年底回到中国,1918年在福建马尾创办了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为海军造水上飞机,前后大概造了十几种,但是每种机型产量都不大,差不多一到两架,多的三架。为什么产量不大?因为当时的军阀愿意买外国飞机,却不愿意买中国飞机,因为买外国飞机能拿回扣。 巴玉藻当时是处长,是领衔的人物,设计水平很高,但是他英年早逝,他的死跟德国人有关。德国不希望中国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1928年德国在柏林开办第二届万国航空博览会,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去,巴玉藻去了,这个代表团就他一个人,其他国家的代表团都是几十个人一起去,当时博览会时间很长,有几十天。巴玉藻参加完博览会后进行了一次演讲,主题就是介绍中国飞机制造业的发展,其中他说了一段话,“这20多天来我看了这个展览,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超出我们的水平的,一些新的东西也都是我们在杂志上看过的而且讨论过它的优劣的。所以说我们中国人造的飞机水平不差,是非常先进的,而且一些不带偏见的外国飞行员飞过我们的这些飞机,都给了非常好的、非常高的评价。”他演讲的大致意思如此,演讲之后他回到中国。回国之前他就开始设计飞机,当时世界飞机的发展趋势已经从双翼机变成单翼机,当时中国发展的还是双翼机,他决定回国之后发展单翼的。结果他回国没几天突然就生病了,发高烧口吐白沫。福建当地的中外名医都来看,谁都没看出什么病,有的说是脑炎有的说是肠胃炎,后来实在治不了,就专门从上海请了一个法国医生过来,最后诊断为脑中毒。但已经没办法进行救治,他在临死之前跟他夫人说,他在回国的途中,在船上经常有一个打扮成阿拉伯贵妇的德国妇女总跟他套近乎,邀请他喝咖啡、跳舞等等,他还从船上乘客的合影中指认了这个人,他夫人马上就明白了。他在德国发表的演讲对德国是一种刺激,帝国主义国家不会希望让中国人发展自己的航空工业,所以在这里埋下了祸根。 由此可见德国同中国在航空上面是有联系的,但是它不希望中国发展航空工业。因此德国的飞机设计师通过研发民机累积了很多经验,因此研发出很多二战名机。这些飞机大部分一开始都是从民机转过来的,当然战斗机不一样,像参加波兰闪击战的由梅赛斯密特设计的BF110、109,就是从空军一成立或者说重建就开始设计的。BF109在二战期间是非常有名的一款飞机,但是刚研制出来不被看好,因为梅赛斯密特跟当时空军的一位副部长关系非常恶劣,因此飞机造出来以后这个副部长就说飞机不行,空军不要。但他坚持生产了20架,这20架最后参加了西班牙内战,结果打得很好。西班牙内战双方都有空军,革命方用的是苏联E16战机,开始打的不错,结果梅赛斯密特研制的飞机B109去了以后占了上风,这就为德国空军大量装备“做了广告”。前面提到的亨克尔111将客机改成轰炸机以后,也成为这次闪击波兰中很重要的空中力量。那么容克斯除了发展民机以外,很快又转成了研发军机,二战期间还有一款非常著名的攻击机荣克87,这款飞机成为闪击波兰的主力机型之一。这是航空人才的培养,设计和制造人才培养。 那么飞行员哪儿来?一战之后德国开始不被允许建空军,后来到30年代初期才允许,德国人采用什么办法来培养飞行员?每个州都发展航空协会、航空俱乐部,而这些航空协会有的规模非常庞大,高达十万人。不让造军用飞机,那就造民用飞机,英法管不着。不让军用飞机飞行,民间飞行、私人飞行管不着吧?德国就靠钻这个空子,培养了大批的飞行人员,而且很多军机的飞行员甚至是到苏联去训练。首先德国本身的空域有限,其次为了不显眼,开始跟苏联关系还是不错,很多飞行员都到苏联去飞行。通过这样的办法培养了大批的飞行员,而且这些飞行员的水平都是非常高的。 在不列颠之战之后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一句名言,“在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的人同从这么少的人得到这么多”,话可能很拗口,但意思是英吉利之战主要靠飞行员,如果没有这些飞行员的英勇作战,英伦三岛可能就保不住了,虽然海军很强大,但是德国人使用飞机狂轰乱炸也顶不住,最终胜利还是靠飞行员。同样的道理,德国一开始在空军方面占上风同其培养了大批尖子兵员有关系。二战期间德国总共涌现了三千位王牌飞行员,击落五架的就可以称为王牌飞行员。世界各国都有王牌飞行员,苏联最多击落六十架,英法包括美国最多就是四十来架,但德国的首席王牌飞行员哈特曼少校一个人就击落了352架,在三千名王牌飞行员里面有104位是击落101架以上的。这些人平均击落飞机的数量大概是144架,总数是一万五千架以上。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也就是说一百多个人干掉了一万五千多架飞机,可见德国在开战前的一二十年内通过民间培养飞行员的方式打下非常深厚的基础。如果德国没有飞行员,德国在开战初期不会取得这样明显的战果。这样的经验教训确实是值得世界各国空军吸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