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一小岛国怎么变为最成功的非西方发达国家,答案值得中国人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从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赐印倭奴国算起
    中日两国有记载的交流史长近2000年
    但其中有超过95%的时间
    我们对这个一衣带水的近邻都所知甚少
    反倒是日本对中国的了解极为细致
    (摘自1928年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日本论》)
    ▼
    “‘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知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而中国人研究日本却粗疏空泛”
    著名文学家金克木也曾说
    (摘自金克木文章《关于<菊与刀>》)
    ▼
    “实地研究中国最细致的文献都是日本人做的”
    既然中国人未能完成系统全面的对日研究
    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便出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完成了她的经典之作
    《菊与刀》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1946年第一版封面)
    ▼

这本书被誉为“现代日本学的开端”
    其研究结论直接被用于战后美国对日政策
    可见影响力之大
    书中用“菊”与“刀”的组合
    阐释了日本人的二元性格
    这种性格如果在其它民族身上可能会让人奇怪
    在日本人身上却是完美的对立统一
    (摘自《菊与刀》)
    ▼
    “日本人是极其矛盾的,既尚礼又好斗,既勇敢又怯懦,既喜新又顽固,既服从又不驯”
    然而
    “菊与刀”的阐释未免局限于文化因素
    它的背后应该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地理原因
    我们今天就尝试从这个角度进行解读
    1
    第一个重要因素便是
    山
    日本75%的国土都覆盖着山地丘陵
    盆地、平原只在山间和沿海零散分布
    地图艺术家Anton Balazh
    利用NASA遥感数据与夜晚照明数据
    制作出下面这张3D版日本地形图
    从图中可见
    连绵的山地丘陵就像脊椎一样立于大海
    (点击放大查看)
    ▼

群山中比较重要的是位于本州中部的三条山脉
    赤石山脉、木曾山脉和飞驒山脉
    1881年英国地质学家William Gowland
    在此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
    其地貌、植被与欧洲阿尔卑斯山非常相似
    因此将这三条山脉合称为
    日本阿尔卑斯山脉(日本アルプス)
    它全长200公里、宽约40公里
    多个山峰海拔超过3000米
    是日本最为高峻的山脉
    (摄影师@Keishi Nukina)
    ▼

位于飞驒山脉的枪岳(槍ヶ岳)
    海拔3180米,为日本第5高峰
    由于冰雪侵蚀
    山体尖锐陡峭、形如朝天之枪
    与欧洲阿尔卑斯山的马特洪峰颇为相似
    (最远处的尖峰即为枪岳,摄影师@Alpsdake)
    ▼

而更多的山峰则是火山
    日本列岛地处板块结合处
    火山活动十分活跃
    活火山几乎遍布列岛
    (活火山分布图,图片源自日本气象厅)
    ▼

如位于群马县和长野县的浅间山
    直径达450米的火山口已经喷发数十万年
    形成了一个高达2568米的火山锥
    最近的2015年还发生过一次小规模喷发
    (图片源自cocolog-nifty.com)
    ▼

最著名的火山则是海拔3776米的富士山
    作为日本的最高峰
    它仍是一座具有潜在喷发威胁的活火山
    其孤傲地立于日本列岛的中央
    与其它任一山脉都保持距离
    诗人与谢芜村曾有诗云
    ▼
    新绿叶丛淹没中,只余富士一孤峰
    (2006年11月的富士山,图片源自NASA)
    ▼

其锥体完美对称
    庄严雄伟、令人赞叹
    (拍摄于富士五湖之一的山中湖)
    ▼

由于平原面积狭小
    人类的城镇也不得不建在火山脚下
    位于岩手县的盛冈市
    是当地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
    它的西北面便是海拔2038米的活火山
    岩手山
    (从盛冈市的北上川望岩手山,摄影师@Yuichi)
    ▼

火山就这样俯瞰着人类
    危险可能随时降临
    1708年富士山的一次大喷发
    造成大量火山灰撒落江户(今东京)
    1986年伊豆大岛三原山喷发
    岛上所有居民都被迫撤离
    再加上世界上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中20%发生在日本
    使得古代日本人产生了
    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的强烈崇拜
    富士山更是成为全日本的信仰之山
    从江户时代起
    日本人的屏风、隔扇、衣服、日用器具之上
    富士山的形象就已经无处不在
    (1856年左右浮世绘师歌川广重的作品《名所江户百景之桥室町》)
    ▼

另一方面
    火山地震等自然灾难
    还激发了日本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语出自诗人原石鼎)
    ▼
    “山谷明月光,流萤皆彷徨”
    抑或是
    公元14世纪的随笔集《徒然草》中所言
    ▼
    “如果化野的朝露不会消失,鸟部山头的青烟一直弥漫在天空,将是何等的索然无味!正因为这世上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才格外美好 ”
    这种无常之美在日语中被称为
    “物哀”
    最具象的体现便是对樱花的喜爱
    樱花熬过酷暑寒冬
    在春天放肆地绽放
    却只有短短一个星期的花期
    花期一过、瞬开瞬灭
    死亡之美极尽绚烂
    因此在日本人眼中
    美不只存在于创造、也存在于毁灭
    生与死就这样在矛盾中统一
    (拍摄于富士山下忍野村,摄影师@しまちゃん)
    ▼

山对日本人的影响不止于此
    山间孕育的流水和密布的森林
    也已融入日本人的生活
    频繁的火山活动
    使得日本拥有许多火山口湖和断层湖
    典型的如位于藏王连峰的御釜(おかま)
    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
    湖水因火山活动而反复沸腾
    并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
    因此又被称为“五色沼”
    (摄影师@坂根健一)
    ▼

位于北海道的屈斜路湖
    是日本最大、世界第二大的火山臼湖
    湖岸周长达57公里
    (摄影师@Camera-Beginner)
    ▼

有着300多米深度的十和田湖
    湖水蔚蓝、绝壁耸立、十分秀美
    (图片源自十和田湖官网)
    ▼

湖泊之外
    连绵的山地加上日本狭长的地形
    发育出许多短促湍急的河流
    如位于飞驒山脉上高地的河流梓川
    它是日本最长河流信浓川的上游
    河水清澈、山高水急
    (桥为河童桥,远山为穗高山)
    ▼

河谷与山地间还分布着大面积的森林
    总面积高达25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面积的66%以上
    让日本得以成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下图可以看出日本与中国北方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对比,图片源自Google全球森林监测系统)
    ▼

世界自然遗产白神山地
    分布着世界最大规模的原始山毛榉林
    很多树龄达到300年以上
    (图片源自AFLO)
    ▼

屋久岛上的森林
    更是一片密不透风的“魔法森林”
    它位于鹿儿岛县南部
    岛上珍稀的绳文杉有“神木”之称
    最大树龄可能超过6000年
    (第二张图片源自AFLO/Hideki Nawate)
    ▼

流水、密林
    使得古代日本人深信山中生存着“精灵”
    并延伸出“万物有灵观”
    历史学家林屋辰三郎说
    ▼
    “古代日本人的思想,基本上是来自自然。正如人们认为草木会说话一样,过去可以在林木中发现精灵”
    生活在群山包围之中的古代日本人
    与流水、密林、万物和谐相处
    他们认为身边的自然就是美
    枯藤老树也罢、长满青苔的石头也罢
    草深林密也好、草稀花疏也好
    人们都可以在一草一木中把握四季变化之微妙
    其具象的表现就体现在日式庭院中
    金阁寺的池泉庭园可以看到草深林密的美
    以池水为中心
    灵活利用土地的起伏变化
    在山上造起假山、放置草木
    一切浑然天成
    (摄影师图虫账号@彩虹以南)
    ▼

草稀花疏的美则如龙安寺的方丈庭园
    即所谓“枯山水”
    (摄影师@胡川安)
    ▼

14世纪初的日本禅僧梦窗疏石写道
    ▼
    “未见一粒灰尘扬起
    却见巍峨山脉耸立
    未见一滴流水溅下
    却见奔流瀑布悬挂”
    密与疏
    有与无
    在矛盾中达到了统一
    2
    群山挤压了日本人的生存空间
    日本可供开发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
    据日本国土交通省2004年的统计
    日本国土中农地仅占12.8%
    住宅用地更是只有4.8%
    所以影响日本人的第二大因素便显得极为重要
    海
    (位于石川县的梯田“白米千枚田”面朝大海,更显山地的逼仄、大海的广阔)
    ▼

日本四面靠海
    囊括了数千座岛屿
    并不太大的国土面积却拥有3万多公里海岸线
    位列世界第六位
    (飘荡在大洋中的日本列岛,图片源自NASA)
    ▼

尤其是从北方南下的寒流
    在北海道附近与被称为“黑潮”的暖流相遇
    带来充分的浮游生物
    使得日本的东北海域成为世界上最富足的渔场之一
    据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调查
    日本近海海洋物种高达3.2万种
    其中真核生物种类位列世界第二
    仅次于澳大利亚近海海域
    (位于北海道的世界遗产知床半岛附近海域,远山为罗臼岳)
    ▼

大海如此广阔、富饶
    学会在海洋中生存就变得极为关键
    最典型的体现则是日本国宝级浮世绘
    神奈川冲浪里
    画面远方矗立着富士山
    而前景是翻卷的巨浪
    船上的日本人团结合作、逆境求生
    其中一条船几乎被淹没、只露出两个人头
    而其它两条船也在飘摇中坚持
    (“神奈川冲”意指神奈川外海,“浪里”即为巨浪之中;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著名木版画,于1832年出版)
    ▼

这幅作品将影响日本的两大关键元素
    “山”与“海”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山代表着灾难频发、世事无常却依然深爱的家园
    是日本文化中的内核
    海则代表着困难重重,但前景无限的远方
    是日本文化的外壳与延伸
    只有冲向海洋
    才能寻得光明的前景
    对日本人而言
    不管有没有意识到这幅画中的含意
    对这幅作品的演绎已经悄然深入他们生活的日常
    (部分演绎创意作品)
    ▼

那么当山间的日本人冲向大海
    又会创造什么样的文明呢?
    3
    与亚欧大陆东部的中国不同
    日本国土被海洋完全包围
    不与任何国家的陆地相连
    没有来自亚洲腹地游牧民族的威胁
    使得日本得以独立发展
    但山地众多、土地有限的日本
    无法发展出像中国、古印度、古埃及一样的灿烂文明
    可以说如果只有“山”的内核而无“海”的外在延伸
    日本将长期处于世界的边缘、默默无闻
    接纳大海正是日本的转折点
    第一次转折出现在2000多年前
    从公元前400年开始
    古代日本出现了数波移民潮
    他们被后世称为“渡来人”
    包括秦汉时来自中国的移民
    以及朝鲜半岛上百济、汉代四郡等地的移民
    渡来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土木建筑技术
    以及烧制陶器、锻铁、纺织技术
    使得日本古代人类的生产力大幅提升
    日本得以从新石器的绳纹时代
    发展为金属器的弥生时代
    (稻米被认为由渡来人带至日本,图片为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的模型)
    ▼

不过第一次转折中的日本
    被动接纳跨海而来的先进文明
    其文明成就在世界文明之林尚属微不足道
    而在第二次转折中
    日本则从被动变为主动
    公元645年
    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
    效法唐朝进行全面政治改革
    史称“大化改新”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
    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
    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日本积极融入大中华文化圈
    并结合中华文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
    (遣唐使的路线,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

整体而言
    这时的日本仍处于中华文明的笼罩之下
    并未创造更伟大的成就
    最伟大的成就则发生在第三次转折
    公元1853年
    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舰队驶入江户湾
    迫使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
    史称“黑船来航”
    随后的日本开始主动接受西方现代文明
    与反应迟滞的中国彻底分道扬镖
    短短100多年间从一个不起眼的远东岛国
    崛起为一个近现代强国
    我们不得不承认
    迄今为止日本仍是最成功的非西方发达国家
    (黑船来航版画,源自美国国会图书馆)
    ▼

代表未来的“海”
    在这次转折中由中华文明变为西方文明
    但日本文化内核中的“山”依然未变
    这便是我们今天看来依然矛盾的日本
    一个我们须臾不敢忘怀的邻居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