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真的有所谓的媒体中立吗?从高升号被日本偷袭击沉说起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历史上的明天,123年前,1894年7月25日,清政府雇用英国商船高升号从塘沽起航,运送中国士兵前往朝鲜牙山,在丰岛附近海面被埋伏的日本浪速号巡洋舰悍然击沉,船上大部分官兵殉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升号事件。
    高升号被日本海军击沉
    从某种角度来说,日本不宣而战的偷袭传统,就是从这起事件开始的!
    为了快速支援驻扎在朝鲜的清国淮军,清国雇佣了部分外国商船运送淮军士兵,高升号就是其中之一,据相关史料,高升号运送了淮军的仁字军两营二哨,共1116人,行营炮十四门及大量枪支、弹药,据掌握的历史资料高升号还可能装载了600吨上下约合8800万美元的银锭(可能为援朝部队的饷银)。
    然而这一千多名淮军士兵,永远没能踏上朝鲜的土地。在朝鲜丰岛海面,高升号等中国船只与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这三艘以高航速和高射速为特征的日本军舰遭遇。日本军舰随即向中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以不宣而战的方式打响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第一炮。
    可以说丰岛海战日本战国辉煌,他们击溃济远、击毁广乙、击沉高升、俘获操江。

甲午战争的传奇军舰济远号——他竟然逃跑了两次!
    而高升号被击沉可以说是惨绝人寰,作为一艘普通的、没有任何武装的货船,船上淮军士兵明知用步枪是无法和日本军舰上的大炮鱼雷相抗衡的,但他们依旧骄傲的拒绝了日本人要求他们投降并带走高升号的要求。淮军士兵控制了高升号上的所有外国人,他们试图返回他们出发的大沽口,就连英国籍船长也认为这个理由并不过分,他说“华人拒绝高升船当作俘虏,坚持退回大沽口。考虑到我们出发尚在和平时期,即使己宣战,这也是个公乎合理的请求。”
    但日本人不管这一套,中国人不听他们的命令,他们的回应就是直接发射鱼雷并开炮将高升号击沉,高升号最后殉难者达871名,而英国船长和另外两名英国人被日本人派出的小艇救走,淮军德国籍顾问汉纳根自行泅水逃生。
    这就是高升号事件。
    单就高升号事件而言,攻击商船的是日本海军;中国方面产生了巨大的人员物资损失;但是高升号又是英国的船只;况且中日两国在事件发生时尚未宣战,加之当时动荡不稳又风起暗涌的东北亚局势,使得此事件变得极其微妙复杂。
    李鸿章的苦心孤诣终于发生了作用,虽然他利用英国商船运输中国士兵的做法看似是利用了其“以夷制夷”的思想,但其实,租用挂有英国商船运兵,用日不落帝国的国旗充作保护伞,其实早已潜伏了一个“怕”字,“怕”字当头,更是助长了日本人的嚣张。
    但不管怎么说,高升号事件成为了李鸿章乃至整个大清国拉拢“英夷”以抵制“日夷”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李鸿章的“以夷制夷”被事实证明不过是奢谈与幻想
    但显然,李鸿章乃至整个清国朝廷的准备和对西方人的认识都不如日本人。
    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舆论,日本人早已经收买了一大批英国人在舆论上给自己撑腰,日本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弄清楚了活跃于英国的媒体哪些是可以被收买的以及收买的价码。事件发生前数日,陆奥就指示青木向路透社暗地里行贿600英镑,以换取路透社对日本的“关照”。以这样强力的“新闻策划”为支撑,青木成功地争取到了一些英国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公开为日本辩护。他在8月4日向本国政府报告英国和德国的舆情动向时,要求再“提供约1000英镑做特工经费”。
    8月3日,剑桥大学教授韦斯特莱克(John Westlake)在《泰晤士报》上刊文为日本辩护,认为日本击沉高升号是合理合法的行为。
    8月6日,《泰晤士报》又刊登了牛津大学教授胡兰德(Thomas Holland)同样论调的文章。他甚至认为,日本不需要向英国道歉,也不需要向高升号的船东、或那些罹难的欧洲船员的亲属道歉或赔偿。
    要知道,除了被日本方面救走的3名英国人之外,整个船组还有五十多人遇难,难道这其中就真的没有任何一个英国人了?
    有意思的是,因为种种原因,英国人终究还是接受了日本人的观点——正像某个中国人说的那样,为了政治和外交利益,英国选择了偏袒日本。
    最终,英国外交部正式通知高升号的船东印度支那航运公司:赔偿责任应改由中国政府承担。
    十年后,中国政府与印度支那航运公司终于商定了总数为33,411英镑的“慈善补偿”,1903年3月交割此款。

竟然有中国人被日本的舆论带跑了
    虽然当年对于交战国是否有宣战的义务和宣战形式的定义都很模糊,但显然英国人是理亏的,因为清政府与英国商船签订的相关合同中有如下明文条款:一旦中日有战事,该船必须立即返回上海,合同立即终止,否则,中国政府应在合同终止后的一个月内以19万美元的价格购买该船——既然英国政府认定高升号是在“战争中行动”,那为什么不利用此条款向清政府索赔呢?
    一场轰轰烈烈的国际事件,最后却以民事事件收尾,正如美国历史学家说的,“英国政府始而动用公法继而诉诸私法的行为,就好像日本人从未打沉过高升号一样”。
    由此可见,那些被日本人收买的舆论大佬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
    无独有偶的是,直到现在,日本人依旧善于收买西方那些所谓“公正”的舆论大佬,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当日披露,日本驻英国大使馆每月用1万英镑收买英国智库“亨利·杰克逊协会”,以帮助日本在英国制造、渲染“中国威胁论”。在被“亨利·杰克逊协会”鼓动与中国“唱反调”的英国政客中,竟然还包括英国前外交大臣马尔科姆·里夫金德。

英国前外交大臣马尔科姆·里夫金德
    而这不过是日本收买国际舆论的冰山一角,从日本外务省的预算内容看,无需发票的费用叫“报偿费”,这样的“报偿费”仅仅在2016年便有9亿日元。至于像收买亨利杰克逊学会的每月1.5万英镑(折合140万日元),这还是属于能够领取发票的。

日本外务省
    从外交和经济的角度来看,每月1.5万英镑如果不起效果不过是损失了一笔小钱,但通过持之不懈地煽动当地国民众的“恐中反共”心理,利用“民主”规则却可能造成中国在英完全不成比例的损失,甚至是成百上千亿英镑投资机会的丧失。
    看到这里,还能认为舆论是中立的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