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留在巫族,成为你手中最锋利的利剑;你令所致,我便出鞘。” 近期大热的古装剧《醉玲珑》开场不过数集,巫女卿尘(刘诗诗饰)就对大魏四皇子元凌许下了这样同生共死的誓言,让荧屏外的观众看得神摇目眩心向往之。《醉玲珑》是据十四夜同名小说改编的东方奇幻电视剧,讲述的是巫族圣巫女凤卿尘与西魏四皇子元凌出生入死却不能相守,在此过程中元凌因执意要娶卿尘而被逼至生死边缘,卿尘不得已开启九转玲珑阵,重构新世界,了却前尘,从头开始。 巫族、圣巫女、双星、玲珑阵、重构世界、停滞时空……可以说《醉玲珑》此剧集合了当下几乎所有夺人眼球的东方奇幻元素,其中噱头最大、观众也最好奇的,莫过于刘诗诗在剧中的巫族圣巫女身份。那么,巫族女真的在历史上存在吗?她们真的能辅佐皇室稳固江山吗? “巫”,作为一个特有的称谓,在中国古史中出现很早,商代即有以巫作姓氏的例子。《周礼》中即出现了“司巫”、“男巫”、“女巫”的官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之巫者,只有女子才称“巫”,男子则称为“觋”(《国语》)。 巫族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商代,中原就已经巫风盛行:商王的行为要归结于巫师转达的天意;殷人占卜问凶吉,以卜决疑,是巫术的雏形。战国《周礼》将卜筮行为符号化、规范化,卜筮成为人与神联系的规则。周代“先礼而后鬼”,周公制礼作乐,对祭祀典礼做出一系列规定,抑制了巫风的发展蔓延;此时巫风虽也不可谓不盛,但在怪诞和狂热的程度上不及前朝。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在北方盛行,孔子“子不语怪力乱神”,巫风的“重要阵地”逐渐转向了南方,尤以楚地(现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山东局部地区)最盛。到汉朝,汉高祖设定了更为完善的巫官体系,达官权贵更喜恩养巫师;但从巫蛊之术在夺嫡之争中被滥用,尤其是汉朝有名的两次“巫蛊之祸”后,国家统治者也对一部分巫术(如黑巫术,对应剧中的“暗巫”)予以限制或取缔。 而巫女,源于人们对山川、海洋等自然事物在精神层面的敬仰和崇拜。她们相信万物有灵,可以通过修行“通灵术”增强法力感召祖巫降临;她们穿梭于人间与所信仰的诸神及各灵魂之间,并与神灵、精灵直接接触和交流,沟通天上和人间,起到中介者的作用。《周礼》有言巫女负责礼法、祭典,特别是向社稷山川求神庇佑;巫女的工作是除灾去邪、香薰草药沐浴、求雨、祈求风调雨顺、祈福;巫女的上级司巫(在剧中对应圣巫女)则负责执掌群巫政令,参与国事,掌管巫族礼法。而国内文献记载的巫女“参与国事”,只限于对大旱、大灾的祈福施法。总的来说,巫女作为古代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对国家政治、经济的确施加了一定的影响,但作用远远不如剧中那般厉害。 除了中国,还有没有其他的国家巫女权势很大呢?循迹深挖,参考最早记录日本巫女的文献《三国·魏志·倭人传》,那时日本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有百余个小国并存,其中最大的国为邪马台国。邪马台国的女王叫卑弥呼,据史料记载,她“事鬼道,能惑众”,鬼道即巫术,“能惑众”表明其巫术水平之高获得了公众的追随和信仰。她被立为国王后有男弟助其治理国家,她自己则潜心修道,很少过问政事。卑弥呼具有两重身份,既是世俗意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名义上治理全国上下;又是精神活动上的最高统领者——巫师,主导全族的宗教活动,在民众与神灵之间沟通往来。卑弥呼死后,更立男王,国人不服,国中大乱,互相残杀,统治阶层无法,只得复立卑弥呼年仅十三岁的宗女壹与,邪马台国才安定下来。这段历史足以说明日本巫女在政治上曾经占有过的强势地位。如此说来,《醉玲珑》中的人物设定,或许参照了日本的巫女文化和历史典故。 不管怎么说,纵横古今中外,我们都很难在历史中找到像剧中巫族长老掌皇族传国玉玺、知悉皇家血脉秘事、干预皇位继承,巫女协助皇子夺权、治理天下这般翻云覆雨的本事,当然更不存在所谓开启“九转玲珑阵”、重构现实世界的离奇桥段,这些不外乎是小说作者的臆想以及编剧为观众打造的一场“玛丽苏盛宴”罢了。 不过,《醉玲珑》在巫女的选角和造型上的的确确下了一番功夫。虽然如今“巫女”这一形象被许多创作作品所重创,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巫女代表着传统美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性格文静、温柔稳重、品德贵重、纯粹无垢、黑髪长发,“立如芍药、坐若牡丹、行犹百合”都是对巫女的形容。造型总监张叔平花了颇多心思打造剧中巫族中人的发饰与服装,虽在定妆照发布伊始被不少网友诟病,但自剧开播以来,剧中人物的动态还是颇受观众好评的。即使剧情稍显“玄幻”,舔舔颜也是可以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