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侯割据,到天下一统,列国之间征伐不断,《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讲述了秦改革、发展、崛起、一统的过程,一个多世纪的浩瀚东出,伴随着连年的征战。自商鞅变法以来,强大的秦军通过一次次战争消耗东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冷兵器时代的刀光剑影、列国将士的殷殷热血、帝王将相的惊天韬略,以最震撼的方式迎接了第一个大一统时代的到来。 战争作为战国的主题,如何呈现,是《大秦帝国》五部电视剧的命题。 战争不是武侠 既然是战国,战争无处不在。在战争戏的定位上,《大秦帝国之裂变》导演黄健中坚持的原则是“是战争不是武侠,不许在战争场面里出现武侠动作。” 《裂变》
的战争戏均为真人实景,战场镜头几乎都在坝上草原和战友文工团展开合作。剧中主要的12个野外战争分了几千个镜头去拍,动用了30余辆战车、200多骑兵、1800多名士兵。仅“少梁战役”就拍了四五百个镜头。尽可能地还原冷兵器时代的武器以及交战特色,场面宏大惊心动魄。 军团大战是古代的行军方式,如何做到好看又真实,在拍摄前就对排兵、布阵专门先期设计出大型效果图,真正打仗的时候,士兵肯定不会像国庆阅兵那样整齐,他们有自己的战略战术,再好的部队也不会像体操般整齐划一。“譬如在拍战争戏时,大家都拿着盾牌排成一列,我不需要他们整齐,只需要他们把盾牌都举起,变成像小城墙一样的防线就可以了。”导演黄健中说。 战争不只是武力 两国交战,武力重要,谋略更加重要。 在《大秦帝国》中,观众不仅可以看到罕见的战国步、车、骑三个兵种的协同作战,还可以看到奇袭、包围、伏击、强攻等各种灵活的战略战术应用,更有兵临城下、沙场点兵、血肉相搏,将历史的厚重感和战争的惨烈性演绎到了极致。 第三部《崛起》中的长平大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在剧中,除了前方将士的冲锋陷阵,指挥官的战略战术,还有秦赵两国综合国力的较量,以及这场大仗背后列国关系的暗潮涌动,战争是一个系统而又庞杂的大工程,胜有胜的道理,败有败的原因,长达十余集的篇幅,《崛起》将长平之战的起因、对峙、诱敌深入以及围歼细致解读,全方位呈现这一旷世大战——长平之战。 战争不是过家家 为了真实再现秦国崛起、七国争雄的历史场景,《大秦帝国之纵横》将八成的预算用在了制作成本而非演员片酬上。在长达一年的拍摄期间,剧组转战涿州、横店、内蒙坝上、焦作、象山、西部影视城等六地进行拍摄,力争打造出精良的战争场面。 《大秦帝国》走精品大剧路线,剧组力邀数位历史学家担任历史顾问,仔细考证剧中的人物、器物、历史事件,秦代兵器高仿修复专家毛乃民参考了兵马俑中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为剧组设计了兵器和道具。 剧中的战争戏都是有史可寻的,比如战国时候打仗是通过吹号、击鼓等方式,主将是在战车上用旗号进行指挥的。魏国的方阵,秦国的锐士、骑兵,包括武器,都是根据出土文物中找到图像,甚至应该如何拿武器都是做了考证的。 惨烈而不血腥 战争尺度,是每一部上星电视剧必须把控的。 惨烈而不血腥,是《大秦帝国》系列剧在呈现战争的尺度。 先秦还处于冷兵器时代,因而打仗时更多的是近身肉搏战。《大秦帝国》的视角除了惊心动魄的大场面,还聚焦了战争的个体,战争有了温度和反思。镜头中,我们看到的是少梁之战中秦军“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荡气回肠;新军初练成战魏一雪国耻的英姿勃发;也有丹阳之战嬴华将军碧血鉴乾坤的震撼;当然还有犀首联军败北夕阳西下的悲怆。战争是一个宏大而悲伤的命题,但战争中的人确是有血有肉的饱满个体。 近年来,许多拍古代战争大场面的误区就是贪图场面的浩大与奢华,而忽视其中作为个体的人性,《大秦帝国》在这一点上张扬并放大了自己的亮点。 如果你也喜欢大秦帝国的本期内容,请点击右上角选择“发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