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玄武门事变乃是李世民兄弟权力之争的集中爆发。尽管李世民的文才武略都非常出色,但李建成、李元吉兄弟的才干也绝非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写的那么不堪。李世民即帝位后,于贞观元年就安排姚思廉撰写《唐史》纪传。这《唐史》后来合入《国史》,《国史》又直接影响到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编撰。 可以想象,李世民为了显示自己得位之正,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来抹黑李建成、李元吉。但只要细心读史,不要受太多人为干扰的影响,依然可以从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某些草蛇灰线中勾勒出李建成、李元吉才能干练的影子。也就是说,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同为狼兄虎弟,才能不遑多让。玄武门事变发生后,李世民有意指导史官把所有责任都推到李建成头上,写李建成不能见容于自己,一昧将自己往死里逼,致使双方兵刀相见,血溅玄武门。 即使如此,李世民仍难取得世人见谅。李建成身为长子,又已封为太子,是帝国的第一继承人、储君,你李世民明目张胆地开府纳士、厚养羽翼,文有杜如晦、房玄龄之辈,武有尉迟敬德、秦琼之流,已对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构成了严重威胁,无论你再怎么诋毁李建成,则李建成所采取的手段都是得到世人认可的。虽然李世民登位后掌握了所有的话语权,但舆论的制高点始终掌握在李建成手里。为此,李世民只好另辟蹊径,找人背锅。这人是谁呢?弱不禁风的文臣杜如晦。 所谓:“究其兄弟之争,始由如晦与建成家人争道有隙,稔成其祸。至于同气被诛,高祖见逼,其事皆出于如晦。”为什么会发生玄武门事变?为什么会出现兄弟阋墙、父子相逼?全因杜如晦和李建成家人在出行时争道,致使兄弟成仇、父子反目。流血事件的起因就在于争道,杜如晦就是该恶性事件的罪魁祸首。对于这一指控,杜如晦乐呵呵地认了。 杜如晦是大政治家,他当然领会得到其中奥秘了。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祖上为北周高官,隋朝取代北周,祖父杜果在隋为工部尚书、义兴公,父亲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小时候聪慧有悟性,喜欢和人谈论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隋朝大业年间,杜如晦被征为预备官员,不久,任滏阳尉。杜如晦嫌官小,难有作为,毅然弃官。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父子兵入长安,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为曹参军,在李世民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过程中,杜如晦筹谋划策,运筹帷幄,为众人瞩目。李建成为剪李世民羽翼,最先从杜如晦着手,向高祖李渊建议将秦王府的官员包括杜如晦,都调到外地任职。命令下达,李世民手下的文臣武将纷纷被迁到外地,李世民心急如焚。记室房玄龄指点说:“府中幕僚被迁往外地者虽然多,但是没有什么好可惜的,只有杜如晦聪慧,能洞察事理,这个人有王佐之才,你现在作为藩王,没有人才可用,将来想要经营四方,只有此人才能帮你大忙。”李世民于是舍命向李渊上奏,最终将杜如晦留了下来。 房杜二人一去,李世民顿感楚歌四起,决定放手一搏,死里求生。该如何出手,而且一出手就要见血封喉、不留余地,李世民必须求助杜如晦、房玄龄出谋划策。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去请房杜二人进府商议。房杜二人拿了李世民一把,表示自己已被遣返回家,一旦听从召唤进府,则属于违令抗旨。违令抗旨即是死罪,不敢有违。李世民急得不行,解下身上佩刀给尉迟敬德,让尉迟敬德强请,如若不来,马上放血! 房玄龄和杜如晦其实是在试探李世民的决心,看尉迟敬德提了刀来,知大事谐矣。遂改装成道士样,潜入秦王府,策划出了举世震惊的“玄武门事变”。事成之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杜如晦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后迁兵部尚书。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改元之后,杜如晦被封为蔡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改年,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杜如晦检校侍中,兼任吏部尚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仆射,与房玄龄为李世民左右相,一起辅佐朝政,史称良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