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我们习惯非黑即白的思维,一个人是好人,另一个人必然是坏人,比如说朱元璋和陈友谅,明史对朱元璋一顿吹捧,对陈友谅呢?评价就不够客观、不够友好,历史没有客观和公正,只有主观和偏颇。朱元璋和陈友谅作为反元起义军的领袖,他们参加义军的时间是陈友谅早于朱元璋,功劳也是陈友谅比较大。但明史竭力抹杀陈友谅的战绩。一三五二年,陈友谅已经成徐寿辉天完军的领兵元帅,而朱元璋刚参加郭子兴领导的义军,是一个不打眼的小人物,陈友谅已经的反元的主将。 ![]() 当时他跟元军战于湖北,拿下武昌、汉阳等十座城,后来转战湖南,攻克江西赣州,然后插入福建,连攻十八路,一共拿下城市差不多一百座,斩杀元军数十万,这样的功绩是历史上少有的。陈友谅给元朝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安庆之战”,“安庆之战”是一场艰苦的战役,陈友谅费了很多周折才拿下,明史中对此一笔带过,把功劳都加在一个反对陈友谅的将领身上,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为什么这么说呢?那位将领最终叛变陈友谅被他杀了,这样一来他的反派角色就演定了——不但抗元无功,还杀了抗元的功臣。 ![]() 那么朱元璋才是明晃晃的正面光辉人物。朱元璋攻下集庆,史书大加渲染,好像没朱元璋不行似的,其实是夸大。成王败寇,生前如此,死后更是这样。在他们生前命运就不公,死后墓地的对比,也能让我们看出所谓的公平到底是怎么回事。 ![]() 一、朱元璋墓地 ![]() 明陵规范着明清两代五百多年的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是中国现存最伟大的陵寝建筑。明孝陵的建筑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光军工就十万多人,建了二十五年才建成。而且朱元璋死后,他寝宫侍奉的人全部都陪葬,极尽哀荣,但也十分残忍。 ![]() 二、陈友谅墓地 ![]() “大汉陈友谅墓”,简简单单几个字,十分凄凉。在明朝这个地方杂草丛生,都被覆盖住找不见了,一个偶尔的机会被人发现,拔出杂草,才露出陈友谅的墓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