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 宋 ·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是一个有战狼精神的人。 他所处的南宋与邻邦金国关系搞得非常紧张,国仇加家恨,使得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他和影片里面的英雄一样,关键时刻会呐喊一句:“犯我南宋者,虽远必诛!” 可惜,在当时,主和派执政掌权,辛弃疾被划为“政治不正确”一类,贬谪至江西上饶。在那一呆就是二十几年,从四十几岁,一直到花甲之年。 这首《清平乐 · 村居》,就是写于那时,那地。 有一天,辛弃疾在村子里溜达,所见不过乡野寻常景致,却被其中一个生活画面打动,于是写了下来—— 盛夏时节,一家老小各司其职,老头老太一把年纪,两头白发,却仍在用当地吴音相互逗趣。大儿子在河东田间劳作,二儿子在门口编织鸡笼,最淘气也最惹人喜爱的小儿子,他自个儿卧在河边剥莲蓬呢。(危险动作,请勿效仿。) 此情此景,很容易让人想及杜甫的《江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一样因为报国无门而归隐乡野,一样描摹温情脉脉的生活片段。 那种乡村气息,勾起我儿时一段记忆。我们这里少荷塘,相对“剥莲蓬”,钓龙虾、斗地主是老人小孩热衷的消遣。(长这么大,没学会斗地主,只会小猫钓鱼) 七八月份,剥玉米是正儿八经的农事。一家人,团团坐,然后开始剥玉米。有人徒手剥,有人借助木工刨,有人借助搓衣板,剥了一棒是一棒,剥了一棒又是一棒,没完没了似的……有时,狗会刁上一棒,屁颠屁颠自个儿去寻个凉快处…… 辛弃疾屏居于此,虽然也享受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闲情,念念不忘的,始终是“醉里挑灯看剑”的军旅生涯。据说,临终时还大呼“杀贼 !杀贼!”金戈铁马、御敌抗金是他一生未酬的志愿,不承想,最终成为“词中之龙”、宋词豪放派领军人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算人生的可爱之处。 一期一会,不见不散。见了也不散。 再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