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古龙遇上金庸,谁更牛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
    文|书房菌
    
    
    在武侠的江湖里,有金庸,就有古龙。
    
    
     
    古龙,本名熊耀华,祖籍江西南昌,
    1938年6月7日出生于香港。
    14岁时随家人漂洋过海,定居台湾。
    高中时,熊耀华的父亲熊鹏声因外遇抛弃妻儿,
    熊耀华便离家出走,成为一名叛逆少年。
     
    18岁那年的冬天,熊耀华踯躅在台北市和平东路的街上,被无边的寒冷与寂寞包围着。
    还好遇到一位古道热肠的朋友,向他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
    在朋友的帮助下,熊耀华在浦城街上获得了一处可以遮风避雨的住处,还在台湾师范大学找到一份临时的工作。
    四年里,他白天替人誊刻蜡纸、编辑刊物,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夜晚到淡江大学的夜间英语科学习。
    大学毕业后不久,熊耀华在台北美军顾问团里谋得一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生活仍然十分清苦。
     
    那一段日子,他常听别人开玩笑说:“别怕挨饿,大不了去写武侠小说。”
    当时台湾的租书业鼎盛,武侠小说的市场需求量极大。
    熊耀华想,我何不试试写武侠小说,说不定可以赚些外快。
    熊耀华的父亲年轻时曾写过武侠小说,他的书房里有不少武侠作品,熊耀华便是在那时受到启蒙。
     
    1959年,熊耀华开始以“古龙”为笔名写武侠小说,
    没多久,他的试验性的第一部武侠小说《苍穹神剑》出版了。
    接着,古龙又发表了《孤星传》《护花铃》等十余部小说。
    当时,台湾武侠小说界以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为尊,
    “三剑客”在出版界呼风唤雨,结盟开办武侠作家沙龙,古龙便混了进去。
    在了解了古龙的造诣及文笔后,“三剑客”由于常年稿约不断,难以一一应付,便邀请古龙为他们捉刀代笔。
    古龙便顶替上阵,并趁机向“三剑客”请教学习。
    “三剑客”中的诸葛青云,可以说是古龙的入门老师。
     
    从1963年起,古龙接连发表了《情人箭》《大旗英雄传》《浣花洗剑录》《名剑风流》《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六部长篇,
    超过百万字,质量也明显提升,遂跃登为武侠小说“四大天王”之一。
    被坊间传为美谈的是,香港知名作家倪匡替《明报》向古龙邀稿《绝代双骄》,自此,古龙与金庸结识。
     
    这里似乎有必要介绍一下《明报》与金庸的侠客之路。
     
    
    金庸,本名查良镛,祖籍浙江海宁,
    1924年3月10日出生于海宁袁花镇的一个望族,
    查家不仅善经商,还出读书人,
    清朝康熙年间,这查家可不得了,
    “一门五进士,叔侄五翰林。”
    康熙爷还为查家题过匾——敬业堂。
    及至清末民初,查家几经磨难,
    家道虽然衰落,但仍有良田三千亩。
    查家有钱,可供小孩选择的消遣很多,
    但查良镛别的不爱,偏爱上了家中藏书。
    整天泡在书堆里,读得废寝忘食。
    有天,偶然间翻到一本《荒江女侠》,
    这是顾明道写的一本传统武侠小说。
    查良镛一读,震撼得血脉贲张:
    “想不到世上还有这么好看的书!”
    从此,便于武侠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0年,16岁的查良镛考入浙江联合高中。
    一年后,因一场文字风波被勒令退学,
    他便转到衢州中学,念完了高中。
    1943年, 19岁查良镛高考时,
    报考了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文系。
    之所以报考外文系是他想做一名外交官,
    他忘不了那场历史浩劫,在1937年日军侵华的那场战争中,
    他痛失自己的亲人,甚至连房子也被日军烧毁了,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查良镛,
    便立志成为侠客:“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学业上查良镛是出色的,
    每次考试几乎都是年级第一名。
    但中央政治学校是一所特殊学校,
    简单点说,就是国民党培训政治干部的学校。
    校长,就是国民党主席蒋介石。
    所以,其他党派学生便经常遭到国民党学生的拳打脚踢。
    一天,国民党学生又把异党学生揪到操场,
    进行极其恶毒的辱骂和殴打,
    忍了很久的查良镛看不下去了,
    心中热血一荡,又想行侠仗义。
    冲到政务处,大声质问学校领导:
    “为何放纵国民党特务学生胡作非为?”
    侠客,从来就不是这么好当的。
    查良镛行侠的结果,便是被勒令退学。
     
    
    “做外交官的梦想破灭了。”
    离家千里,孑然一身,无依无靠,
    失学后的查良镛,既愤懑又沮丧。
    还好有表兄的帮忙,在重庆某图书馆谋了个职务,
    失了学,但查良镛却坐拥了百万藏书。
    随后两年,他专事读书,笔力大进。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
    查良镛便离开重庆,回到了家乡浙江。
    1946年,他看到香港《大公报》在全国刊登招聘启事就决定一试,
    结果,查良镛在3000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成绩被录取,
    1948年被调派至香港,支援副刊工作,
    1950年《大公报》旗下创办《新晚报》创刊。
    查良镛被派去当副刊编辑。
     
    1955年2月初,《新晚报》推出了《书剑恩仇录》。
    查良镛将名字最后一字一分为二,署名“金庸”。
    但是,没想到市民反应平淡。
    推出两周后,也很少见人议论。
    “我很是失落。”金庸说。
    可没想到一月之后,《书剑恩仇录》突然爆红。
    每一天,金庸都会收到大量来信。
    这,正是金庸武侠小说的特点——开局平淡,但随着人物和情节的展开,火越烧越旺,“茶”越来越香,慢慢就让人欲罢不能了。
    名声一响,很多报社便找上门来,
    纷纷高薪邀请金庸撰写武侠小说。
    金庸答应香港商报,撰写了《碧血剑》。
     
    1957年,金庸便从大公报辞职到长城影视公司做起了编剧。
    据说是因为迷恋演员夏梦。
    1959年离开长城,与昔日同学沈宝新,
    两人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
    1959年5月20日,《明报》正式出刊。
    本来刚开始的定位是针对当下热点的一些时事点评,然而销量奇差,
    于是,金庸就开始在明报上撰写《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
    随着笔法的成熟,金庸武侠更是锐不可当。
    香港才子倪匡说:“看小说的人不看金庸,简直就是笑话。
    那时,每天报纸出来,人们会首先翻阅金庸的武侠小说连载;市民街谈巷议的话题,多半是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有关。”
    《明报》销量,一下从几千飙至数万。
    武侠小说,就这样拯救了《明报》。
    
     
    进入1970年代,金庸的“侠客”之心便随之黯淡下来,
    此时,《明报》已是香港第一大报,
    再也不需要武侠来装点与支撑门面了。
    于是1972年9月,《鹿鼎记》一完,
    金庸宣布挂印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
     
    金庸的武侠年代在七十年代算是华丽退场了,古龙的时代真正来临了。
     
    
    
    1967年年初,古龙的《楚留香传奇》破茧而出,此书集武侠、文艺、侦探、推理于一体,自立门派,树立起“新派掌门人”的标杆。
    那年5月,金庸因故离开香港,前往欧洲长期居住。
    金庸临行前要选择一位优秀的武侠小说作家代替他填补在《明报》副刊中那个本来刊登《倚天屠龙记》的版位。
    他看了《楚留香传奇》之后选中了古龙,
    古龙知道后,立即答允下来。
    
    古龙为《明报》写的武侠小说便是《流星.蝴蝶·剑》。
    邵逸夫看中了这本小说,向古龙买下改编电影的版权,于1976年在香港上映。该片十分轰动,
    创造了武侠电影的又一个高峰,也缔造了古龙的电影时代。
    自此,古龙的写作事业如日中天,开启了此后十余年的古龙武侠小说黄金时代。
    他的《多情剑客无情剑》成为武侠史上的不朽名著。
    《萧十一郎》《三少爷的剑》等作品均广受欢迎,几乎每一部都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这个时期,金庸每到台湾,就会邀古龙一起吃饭、喝酒,聊武侠,说电影。两人还经常互通电话,隔着海峡诉说寂寞,有时从午后一直聊到天黑。
     
    1972年,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在《明报》的连载行将结束,古龙便替代金庸开始长期为《明报》撰写武侠小说。
    他撰写的“陆小凤系列”,在《明报》连载时,获得空前成功。
    
    
     
    1985年9月21日,48岁的古龙留下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名言后去世。
    金庸心中哀痛,留下祭奠古龙的手迹:“古龙兄为人慷慨豪迈,跌宕自如,变化多端,文如其人,且复多奇气。惜英年早逝,余与古兄当年交好,且喜读其书,今既不见其人,又无新作可读,深自悼惜。”
    
     
    金庸深知,武侠有古龙这是读者的幸事。如果武侠里没有古龙,会是多么苍白无趣。
     
    金庸,是没法取代古龙的。
     
    正如六神磊磊所说:金老爷子写了那么多好酒贪杯的侠客,令狐冲、乔峰,写得都很好。可当我们在月下举起酒杯时,想到的不会是令狐冲、也不会是乔峰,而只会想起楚留香、胡铁花、陆小凤。当烈酒入喉时,我们也不会想起金庸的“剧饮千杯男儿事”,而或许只会想起古龙笔下那个割头小鬼的一句话:“饮不完的杯中酒,割不尽的仇人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