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历史 > 世界野史 >

有了普鲁士的这个伟大创造,战争才从艺术走向了技术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射声校尉  |  编辑:Q先森
    1870年9月2日,法国色当,曾经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如今灰头土脸,与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一道,签署投降书。拿破仑三世、法军元帅以下的39名将军,10万士兵全部做了普军的俘虏,650门大炮也被普军缴获。
    
    后人在总结普法战争胜败因素时,铁血首相俾斯麦因其纵横捭阖为人们所称道,却往往忽视战争幕后英雄毛奇。正是在毛奇以及其麾下总参谋部的精干高效,普鲁士才得以赢得这场事关国运的战争。今天,我们就谈一谈世界各国军队总参谋部的鼻祖——普鲁士总参谋部的历史。
    
    
    ▲ 拿破仑三世投降
    
    缘起
    ▼
    早期的普鲁士王国领土从东普鲁士、库尔马克延伸到德意志西部马尔克和拉文斯贝格,异常破碎。从来就没有一个普鲁士民族,倒是有一支强有力的普鲁士军队将王国有力的黏合在一起。18世纪是普鲁士王国崛起的时期,也是普鲁士军队在欧陆初显峥嵘的时期。
    在“军人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时期,普鲁士军队迅速从3.1万人扩军至8万人。1740年,继位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又称腓特烈大帝)则带领这支军队走向第一个巅峰。
    
    
    ▲ 十八世纪支离破碎的普鲁士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依靠坚强的意志和纪律严明的军队,多次击败奥地利、俄罗斯、法国等强敌,最终奠定了普鲁士欧洲五强之一的地位。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改革法国军队,旧欧洲各国的陆军都不是法军的对手。曾经显赫一时的普鲁士军队此时军事指挥体系也是混乱,高级将领年龄老迈,活力下降;军队中充斥着不懂军事却好大喜功的贵族子弟,官兵之间对立严重。
    更重要的是,面临拿破仑的军事改革,普鲁士军官死守腓特烈大帝的教条,拘泥于刻板的队形,缓慢的调动和有秩序的排枪射击。恶果在1806年显现,耶拿战役中,拿破仑轻易粉碎了普鲁士军队,对普鲁士上下形成了强烈的震撼。
    
    
    ▲ 耶拿战役后拿破仑进入柏林
    战后,普鲁士一方面在政治经济上开始改革,另外一方面,开始从军事指挥体系、兵役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在这种大背景下,沙恩霍斯特、格奈泽瑙等具有非凡天赋的将领走上前台,开启了普鲁士陆军在欧陆百年的霸主时代。
    
    发展
    ▼
    沙恩霍斯特出生于汉诺威,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先是在汉诺威从军,随后加入普鲁士军队。沙恩霍斯特在普军服役的时代,正是拿破仑的巅峰时期。作为数百年一遇的天才统帅,拿破仑不需要任何建议,而喜欢自己审慎权衡,定下决心,其幕僚只是负责将其决心付诸实施。
    然而沙恩霍斯特相信,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支军队的指挥官少不了咨询,这种咨询通常是一批或多或少的人的共同思考的结果。他们的学识和经验使他们有能力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并将对战局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勇猛善战的军队如同锋利的武器。如何使用武器,则需要一个高效大脑。这个大脑,就是总参谋部。
    
    
    ▲ 沙恩霍斯特
    沙恩霍斯特的改革计划是,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当时只能停留在理论上);将平时的军队编组为师;创建一个正规的总参谋部;组建一个统一的最高军事机构;组建战争部,军需总监部和侍官总署均隶属于它;废止军官团内的贵族特权;取缔各种侮辱人格的惩罚。
    关于总参谋部,下设4个“师”(即处),第1师负责战略战术,第2师负责军队内部事务,第3师负责补给,第4师负责炮兵和弹药事务。各师参谋部按上述区分设4个科。保管作战地图的“皇家地图室”划归军队总参谋部管辖。
    1808年,普王基本采纳沙恩霍斯特的建议,设立“综合战争部”和“战争经济部”两个部门,前者是主要的实权部门。综合战争部下辖的3个处,第2处相当于沙恩霍斯特所建议的总参谋部,沙恩霍斯特亲任第2处“监理”,同时也是综合战争部的实际领导者。
    沙恩霍斯特极度重视作战技术和军事教育。1810年,他创建了柏林军事学院,力图培养一批受过良好军事训练、精通政治和受过全面教育的军官。沙恩霍斯特的改革,为普鲁士军队的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 柏林军事学院
    1813年,沙恩霍斯特在同奥地利帝国结盟的路上染病去世。沙恩霍斯特虽然去世,但是围绕他周围的格奈泽瑙、克劳塞维茨(沙的办公室主任)、博因、格罗尔曼则继承了他的改革理念和思想,保留了普鲁士军事改革的成果。
    尤其是格奈泽瑙则忠实执行了他们共同拟定的春季和秋季作战计划。1814年滑铁卢战役,格奈泽瑙代替受伤的布吕歇尔指挥军队及时脱离法军,休整之后重新投入决战,作为有生力量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
    
    
    ▲ 格奈泽瑙
    为了纪念这两位普鲁士军事改革先驱,二战前,德国建设了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分别命名为“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
    古德里安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把“德国总参”称作是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泽瑙的“嫡系子孙”,赞扬沙恩霍斯特这位“农民的儿子”是一个“勇敢、聪明、谨慎、严肃、绝不自私、绝不腐化”的伟大军人。
    
    
    ▲ “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
    
    顶峰
    ▼
    沙、格二人开启了普鲁士军官的专业化世代。在他们之后,普鲁士总参谋部在米夫林、克劳泽内克、赖赫尔等人的管理下,潜心研究战略战术,尤其是对如何将线膛火炮、后装多发枪、电报、火车等新技术运用到军事中进行了大量研究。
    普鲁士军人曾经引以为傲的骑术、剑术和射击等骑士武艺在近代战争中已经过时,专业化、技术化时代到来。
    
    
    ▲ 普鲁士总参谋长克劳泽内克
    赖赫尔在选择总参谋部军官时,要求必须具备3年普通军事学校的学历以及在地图测量室服役3年和不同兵种司令部服役的经历。
    大总参谋部有18名军官,其中三角测量处有6名军官,处长贝耶尔少将,他是中欧地球弧度测量方法的创始人,地形测量局有9名军官,绘图室和新组建的印制作战地图的平版印刷所编有2名军官。
    然而真正将总参谋部带上巅峰的,则是毛奇。毛奇出生于1800年,起初在丹麦军队服役,1823年在柏林军事学院深造,1828年进入总参谋局测绘局,尤其精于地图绘画。
    
    
    ▲ 总参谋长毛奇
    1857年,毛奇接任去世的赖赫尔,任总参谋长。毛奇的思想主要有四点:创立大规模的总参谋部体制;负责制订战略和策略,统一军事行动的指挥;把技术革命引入战争,把铁路、电报等作为战略行动的辅助手段,并推动一系列科学如统计学,国民经济学,地理学,测量学等用于战争;设立灵活的指挥体制。
    统帅部只给各军领导规定战略目标,而达到目标的执行方式由各军领导自己决定。战前极其细心、详尽地规划和拟订作战计划。一旦战争开始,就采取攻势。
    在组织方面,毛奇将其领导下的大总参谋部的“师”重新命名为处。
    第1处负责处理有关瑞典、俄国、土耳其和奥地利等国事务;第2处—后来改称德国处,负责处理有关德国、丹麦、意大利和瑞士等国事务;第3处—也称法国处,主要负责处理法国及其西欧等国事务。此外还成立了一个铁道处。在毛奇推动下普鲁士实行3年兵役期制,新组建36个步兵团和10个骑兵团。
    毛奇小试牛刀是在1864年丹麦战争时期,按照他的作战计划,普奥联军采取钳形攻势,很快击败丹麦,这引起了普鲁士军界实力派人物的重视,将其推荐给普王威廉一世。
    
    
    ▲ 丹麦战争
    1866年,威廉一世颁布一道内阁令,首次明确规定在“战争期间”大总参谋部参谋长的总指挥地位,标志着作战计划的制订者从此可以指挥作战,总参谋长正式成为仅次于国王的军队二号人物。
    普奥战争中,毛奇充分发挥他“分进合击”的原则,利用普鲁士境内发达的铁路,迅速运兵到边境。在战争中,当毛奇在望远镜里看到普鲁士的几路大军最终按计划赶到会战点时,他对普王只说了一句:“陛下今天不仅赢得了这个战役(克尼格雷茨战役),而且赢得了整个战争。”
    这次战役是到那时为止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毛奇一战奠定了其非凡地位。
    
    
    ▲ 1866年的克雷格尼茨战役
    普奥战争刚一结束,毛奇就制定了对法作战计划。在俾斯麦前台长袖善舞的同时,毛奇在幕后完成了战争准备。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毛奇作为大总参谋部参谋长再次被赋予战争期间指挥作战的大权。总参谋部与国王、首相以及大总参谋长一道,奔赴前线。由于准备充分,在动员之夜,毛奇满意地说,这是他最轻闲的一刻。
    
    
    ▲ 主导德国统一的三巨头俾斯麦、威廉一世、毛奇(由左至右)
    早在1868年2月,法国驻柏林的武官就向国内报告说:“假如战争爆发,在普鲁士所具有的一切优势因素之中,最重大和最难以否认的,就是其总参军官团组织……我们的无法与之相比……在下一次战争中,普鲁士的参谋组织,将在有利于普鲁士军队的优势因素中成为一个最难对付的因素。” 
    与之相对,法兰西第二帝国参谋本部的军官都是一些根本不懂军事的刀笔之吏。巴赞元帅因为不信任参谋本部人员,甚至禁止他们进入战场,而使用私人幕僚。
    
    
    ▲ 法国元帅巴赞
    战前普鲁士在边境部署了47万人,法国则只动员了22万人。战争一如预期,一开始法军主力分为两个集团,就陷入毛奇的圈套之中,被分割开来。法军进击稍有不顺,立刻溃败。
    普军开入法国境内后,法国本应后撤整合军队,组织反击。然而巴赞却在梅斯死守不退,导致被普军包围。拿破仑三世本人与麦克马洪率领剩余法军来救则被包围在色当,突围失败后,率领主力投降。
    
    
    ▲ 色当会战后拿破仑三世与俾斯麦会谈
    自1866年和1870年胜利后,普鲁士总参谋部折服了整个德国,赢得了传奇般的声誉。总参谋部从1857年的18人扩充至1871年的135人。到1888年,毛奇退役时,已经扩张至239名。
    
    余音
    ▼
    毛奇退役后,瓦尔德泽、施利芬、小毛奇(毛奇之侄)先后接替其为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就在战略上如何摆脱东西两线作战困境制定了大量的计划。其中,最出名的是“施利芬”计划。
    施利芬认为,德国可以利用其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行击败法国。俄罗斯由于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在这段时间内,依靠毛奇时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铁路网,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军事集结调动并打败法国。
    整个计划重点在西线,西线与东兵力分配配置大致为8:1。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比例是7:1。
    一旦战争开始,集结于西线的右翼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继而向东,从法军背后包抄其主力。
    
    
    ▲ “施利芬”计划
    然而随着战壕战时代的到来,攻方代价远大于守方,以及小毛奇对于计划的修改,削弱了西线右翼补充了左翼,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下,1914年的夏天,施利芬计划并未得到完全贯彻——德军既未合围法军主力,又在马恩河战役中被击败,施利芬计划破产。
    西线战场转入惨烈的阵地战,原先各国计划的短期战争也变成了绵延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小毛奇1916年去世,接替他的法金汉、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成为德国军界的核心人物。尽管他们个人能力出众,但是无力阻止德意志帝国在战场上的失败以及帝国的崩溃。
    
    
    ▲ 鲁登道夫
    德国总参谋部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纳粹德国乃至西德和今日德国仍然存在,但是那已经是另外一个故事。始自沙恩霍斯特以来一脉相承的普鲁士—德国总参谋部在1918年正式终结。
    总参谋部制度不仅深刻的影响了德国的历史进程,也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创造之一——战争谋划不再仅仅来自主帅的个人经验和直觉,关键决策更多地依赖参谋人员集体的专业技术手段。这样的技术化趋势在二战之后愈发显著。
    这个伟大的制度,因为德国陆军一百多年的傲人战绩,逐渐为世界多数国家模仿、学习和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