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我恨日本人,但更恨中国人》刷屏,这真的是慰安妇的口述吗?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在纪录片《二十二》引起关注的同时,一篇题为《我恨日本人,但更恨中国人!》的“慰安妇口述”稿在网上火速传播。
    


    


    


    


    不少人被文中的语句震撼:
    

“我恨日本鬼子,这不假;可你知道,我更恨的是谁吗?是我们中国人,具体点说就是我们村里的人;他们比日本鬼子伤害我的还深,还让我受不了。
    日本鬼子本来就是我们仇人,恨是当然的;可村里的人连亲带故,大大小小都出不了五服,不是同宗也是同祖,可他们待我们是最没人情味的。日本鬼子糟蹋完我们后,还要给一顿好饭,还要休息几天,可他们随便在我们的心上大小便。”


    然而在转发与感动同时,也有网友对该口述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老人家的口述回忆会如此清晰且文笔斐然?
    
    

    文字煽情的痕迹是不是太重了?
    
    

    文中为何不提是哪位“慰安妇”幸存者?
    


    “这篇文章非常有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告诉记者,文中有讲述者说的一句“解放四十多年”,和“1992年”这个时间点比较吻合。“如果真是1992年的口述稿,那么这应该是伪造的,因为1992年时刚有幸存者愿意站出来。”
    

“这个文笔也不可能是受害者自己的讲述。我们前后访问了两百多个老人家,我们很清楚她们会如何讲述。”


    苏智良举例,文中有一句“如果他们(指邻村男人)能够站出来承担打死日本鬼子18人的责任,我们也可能不会成为日军的随军妓女”。
    

“一个农村老太太在1992年会说出 ‘随军妓女’这样的词吗?”


    又比如文中这么一句:“他们就是不吭声,日本鬼子也利用了中国人这个怕死弱点,大开杀戒,单个单个地毙这487人,尸首堆成个小山,全都是照着后脑勺开的枪,满地都是白花花脑浆子。”
    

“在我们的口述采访中,老人家不可能对数字有这么清晰、肯定的记忆。”苏智良说。


    再比如:
    

“当天下午,就有600多日本鬼子开进来。他们也不像后来电影说的那样,乱糟糟一团。他们很有纪律地,一个个站着队,默默地分成若干小队排在门口,没有一点声音。”


    苏智良分析,当时日军占领地到处都是慰安所和变相的“强奸中心”,日军在中国战场大多也比较分散,不大可能如此集中那么多人去一个慰安所。“我们史料照片里确实有日本兵排队,但都是二三十个人。” 
    
    
    日本兵今村守之拍摄的松江慰安所。苏智良供图
    此外,苏智良认为文章对女性受害过程的描述程度在口述史中比较少见,那种描述性的话语,不可能是受害者自己的叙述。而对于讲述者受害的具体地点,该文全篇没有提及,只在后文提到“我们被运到山西大同,并进了日本鬼子的慰安营。”苏智良认为,如果是一篇调查稿,那么不应该连受害地方地点都没提及。
    “我们要做研究,就是要非常严谨,绝对不能虚构或者夸大。苏智良向记者坦言,尽管社会开始体谅、关爱“慰安妇”幸存者是好的,但依然要比较严肃地对待这个历史话题,例如江浩《昭示:中国慰安妇》这样的纪实文学和历史真相也不能划上等号。
    

“不要去消费老人,不要把民族伤痛作为一个吸引眼球的道具。我想还是要怀着弄清事实真相的敬畏的态度去对待吧。”


    纪录电影《二十二》主题曲《九重山》(04:3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