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天,伊藤博文又与李鸿章见了面。此时的李鸿章垂垂老矣,年届75岁。而伊藤也已57岁,他特地前来为被捕的张荫桓求情。张荫桓由李鸿章一手栽培,甲午战争中曾作为清庭代表赴日谈判。但李鸿章后来一度失势,张荫桓却自觉翅膀硬了,竟对李有切割之意。戊戌变法时,他调任管理京师矿务、铁路总局,属于维新人士,因此政变后遭株连。伊藤的面子,李鸿章还是要卖的,于是他对张荫桓施以援手。张荫桓未被斩首,从轻处理后充军新疆。当然,也不知是否算好事,本来“戊戌六君子”将是“戊戌七君子”,张荫桓将更出名一些。拣了一命的张荫桓,只不过拖了几口气,1900年还是被杀了。而对此次中国之行,伊藤曾谈了他的感想:“中国的改革并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那么广大的国家里,对于数千年来继承下来的文物制度、风俗习惯进行有效的改革,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要想决议改革,我认为一定要有非常英迈的君主及辅弼人物,像革命似的去彻底改革才可。”
1909年10月,伊藤博文再次来到了中国东北,此次他已不能与李鸿章会面。8年前即1901年9月7日,油尽灯枯的李鸿章在代表大清与11国签订《辛苦条约》后,“痰咳不支,饮食不进”,最终留下“外修和好,内图富强”的遗愿离世。但伊藤并没有忘记这位老对手兼老朋友,在10月23日与东三省总督锡良的奉天会谈中,他又提到了李鸿章:“我于贵国大计,用心筹划,不自今日始。溯自光绪十一年(1885年),即与李文忠(李鸿章)相见,切告以两国关系,贵国总须力图变法自强,方可共保东方之和平。披肝沥胆,力为陈说,文忠颇以为然。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游贵国,晤见北京亲贵大老,告以亚东之大势,两国之关系,贵国极宜变法图存,方能有济。当时诸亲贵大老咸以为然,允为变法。不意未尝实行,以至于今日,我甚惜之。现在贵国方悟非变法无以图强,近年来始行新政,我甚愿贵国事事求根基稳固,政府须担责任,行政机关务求组织完备,万勿半途中止。竭力前进,犹恐或迟。我两国利害相关,贵国如能自强,则日本之幸也。”当然,伊藤的话语并不一定坦露心声,毕竟那是典型的外交辞令。听其言,更需观其行,但历史也不再给他以考验的机会。仅仅过了3天,在戒备森严的哈尔滨车站,当伊藤走出专列检阅清军和俄军仪仗队时,从日本商民队伍中突然冲出一名朝鲜青年,向伊藤连开三枪。每一颗子弹都精确命中了,伊藤博文就这般气绝身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