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北洋政府前总理熊希龄为抗日救国捐献全部家产(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熊希龄在捐赠说明书中对这些家产的来源作了说明:余幼承祖父母、父母之庭训,陶熔造就,以至于今,不敢有所私利,以贻先人之羞,故自前清末以迄于民国二十年,除应得薪俸之外,丝毫未敢别有取与。统计光绪三十三四年各局差薪金一万五千余元,宣统元年至三年财政监理官、奉天盐运使薪金二万余元,民国元年至三年总统府顾问、财政部总长、国务院总理、热河都统薪俸平均三万余元,民国三年至十三年煤油矿督办、总统府顾问薪俸平均十万余元,其在十年内之水灾河工等督办,多尽义务,不领薪俸,以其为社会事业也。又民国十五年十七年,尚有两淮盐商总会会长薪俸,约六万余元,中国银行实业银行董事薪俸,约一万余元,此外则袁项城总统任内赠送迎养川资六千元,靳云鹏总统任内赠送赴湘川资五千元,综计此二十五年中,余所得者共二十四万六千余元。余素不理家人生产,而自奉甚薄,并无他好,其所入者,咸以交之于熊夫人,一切家事,余不过问也。熊夫人即以余之所入,经营公债股票房产等贸易事业。二十五年来苦心孤诣,亏少盈多,今另册之所列各家产,皆熊夫人一手之所经营也。熊希龄的这一义举,表明了他矢志于慈善而献身于国难的决心和意愿,深受时人赞誉。1949年10月,董事会立下一碑,赞扬他:“于举世财产私有制度时代,独倡此举,实为社会主义之先进者!”
    熊希龄建好生圹和全捐家产之后,了无牵挂,遂以孑然之身投入抗日救亡。
    “期必进,谁能缩,期必死,谁能辱”
     1933年元旦,驻锦州日军第八师团铁甲车炮击榆关,欲占领长城各口,直取平津。驻守榆关六二六团在何柱国将军“坚决抵抗”的命令之下,奋力阻击,多次打败日军的进攻。由于中国政府没有通盘筹划,不久,榆关失守,热河沦陷,灾区既广,灾民尤多。同年3月26日,熊希龄以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的名义,偕长女熊芷率领红十字会救护队,亲往长城前线救死扶伤。在喜峰口、古北口前线,他有感于“此间军民,均有爱国抗敌之勇气”,遂在平津登报,声明辞去一切救国、政务、社会、学术等团体委员、董事、理事等各职,专门从事救护工作。他平时在乡间主持救护工作,战时则前往前线,“日出于枪林弹雨之中,尽瘁于救死扶伤之事”。
     熊希龄先组织14个救济队,开赴朝阳、凌源、开鲁、秦皇岛等地,救济伤兵难民。承德失守后,战事扩大,他又重新组织了10多个救济队,由他和许兰洲率领,赴喜峰口、古北口、冷口、泺县及长城一带开展救护工作。他同时设立后方临时医院于北平,设立难民收容所10余处于平、津、察。当长城前线形势日趋紧张,各地难民蜂拥平津之际,他又增设10余处难民临时收容所,前后收容难民5万多人。
     古北口失守后,我军坚守南天门,战事进行得最剧烈。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熊希龄不顾个人安危冒险前往石匣镇,慰问抗日将士,填满江红词赠黄杰将军,讴歌抗日英雄,鼓励官兵战斗到底。词曰:
     石匣天门,潮河岸,峻崖高瀑。观壁上,雷霆舞击,鹰颤飞逐,马革裹尸芹菜岭,刀锋冲血南香谷。幸三湘子弟擞精神,光民族。期必进,谁能缩,期必死,谁能辱。看老罴当道,指挥牙纛。玉璧摧搂惊大敌,渑池奋翼支残局。听讴歌,吾楚有英雄,心诚服。
    此词歌颂的是抗日将士,但从词中谁也不难看出作者的心赤、骨傲、正气凛然。
    “余亦国民一分子,应为国家社会稍尽义务”
     熊希龄从长城返回北平不久,即赴南京参加国难会议,因与国民党意见不合,对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日不满,乃愤而中途退席北旋,陡发肝疾,几濒于危。1933年5月28日,他以老迈之躯,带病赴沪,为红十字会筹集赈款,以援助东北抗日义勇军。次年10月,他再次奔赴上海,出席全国慈幼领袖会议,旧病复发,经久不愈。在病中,熊希龄痛感山河破碎,身世飘零,夫人已逝,内顾无助,事业无托,倍觉孤寂。病愈后,经女儿熊芷和侄女朱曦撮合,于1935年2月在上海与复旦大学教授毛彦文女士结婚。
     1937年夏,熊希龄偕夫人毛彦文赴青岛,主持合办婴儿园事宜,筹备工作刚刚结束,“七七”事变发生,华北战起,熊希龄夫妇无法北返,忧心如焚,无奈之下,于7月21日乘船赴上海。岂料刚抵上海,8月13日,日军再次进犯,淞沪会战点燃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火焰。
     是时,熊希龄与毛彦文正住在爱麦虞限路(即现在的绍兴路),日军沿着租界外围攻打南市,以肇嘉浜为界,浜南(属南市区)成了战场,遍地火光冲天;浜北(属法租界)也流弹纷飞,伤及行人。熊希龄的住处,“无日不闻枪炮飞机之声,无日不见房屋被火之光”,亲友纷纷劝他们离沪远避。面对亲友的好心劝告,熊希龄义正辞严地说:“国难当前,余亦国民一分子,应为国家社会稍尽义务,以求其良心之所安,故决计留沪,与红十字会同仁从事救护工作!”
     熊希龄留下来以后,会同上海红十字会同仁,偕毛彦文日夜穿行于伤兵和难民之间,从事救护工作一月有余,设临时医院4所,难民收容所8处,救出伤兵1000余人,难民15万多人。另与湖南同乡会救出难民1000余人,资遣5000多人。
     11月上海失守,12月13日南京沦陷。熊希龄避居上海租界,精神痛苦异常,决心立即离沪返湘,继续为抗日募捐。只因此时长江航运已断,陆路战事阻塞,无奈于12月16日同夫人毛彦文挤上一艘法国邮轮去香港,拟绕道广州返湘。不料18日抵港后,25日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
     熊希龄在香港不幸逝世后,湖南省政府派员赴港迎棺,暂葬于香港华人永远坟地。蔡元培先生当时也在香港,亲笔为熊希龄书写墓碑,并撰联高度赞扬熊希龄,投身抗日救亡的壮举,联曰:“宦海倦游,还山小试慈幼院;鞠躬尽瘁,救世惜无老子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