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林彪:为拯救朝鲜而打烂中国有点划不来(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当年党内不少同志与林彪的看法相同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出兵朝鲜问题上,党内有不少同志与林彪的看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林彪不赞成中国出兵朝鲜的意见大概从朝鲜战争爆发一开始就形成了,是他固定的看法,而且林彪一旦形成自己的看法,是不轻易改变的。
     实际上一直关注朝鲜战事的林彪,最晚在1950年9月就形成了不同意出兵朝鲜的意见。据柴军武回忆,1950年9月初,他从平壤回到北京后,接到中央军委办公厅的通知,说林彪要见他,了解朝鲜方面的情况。柴军武马上去林彪住处汇报。此前,柴军武已经向林彪汇报过朝鲜方面的情况。
     林彪听了柴军武对朝鲜战事新情况的汇报后,问道:“他们有无上山打游击的准备?”显然,林彪在这里所说的“他们”是指朝鲜人民军及其领导人。
    柴军武回答说:“我不能确切地讲有,但根据和金日成相处的了解,如果形势需要,他是能够上山打游击的。”
    林彪又问:“我们不出兵,让他们上山打游击行不行?”
     林彪的这句问话,实际上是自言自语,也表明他在思考这个问题,或者说,他在向下级谈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个问题柴军武是不能回答的,所以柴军武没有说话。林彪也能理解,谈话就此结束。
    从林彪与柴军武的谈话可以看出,当时林彪不赞成出兵朝鲜的意见已经很明确。
     当时,党内有不少同志在是否出兵朝鲜问题上与林彪意见相同,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中国历经战乱,刚刚稳定下来,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中国人民需要和平,中国也需要一段和平建设时期。从军事上看,新中国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武器装备与美国军队相比要落后得多。与世界上第一号军事强国交战,大家在打胜的可能性方面有些犹豫是正常的,党内有些不同意见是可以理解的。许多当事人在后来的回忆中都讲到了这方面的情况。
     聂荣臻在回忆中说:“当时在我们党内也是有不同意见的。主要是有些同志认为,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建国才一年,困难重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
     薄一波在回忆中也说:“当时下决心出兵打这场战争,对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来说并不是没有风险的。百废待兴,困难很大。记得毛主席曾跟我谈过,我们确有困难,一些同志不主张出兵,我是理解的,但我们是个大国,不打过去,见死不救,总不行呀!”
     毛泽东本人也回忆过当时党内存在不同意见的情况,并且认为这是正常的。1970年10月10日,毛泽东在北京同来访的金日成会谈时,提到了当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讨论出兵朝鲜问题上意见分歧因而犹豫不决的情况。他说:“我们虽然摆了5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还是决定了。”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翻”,就是中央政治局在讨论中意见不统一,反复争论的情况。
     曾任毛泽东秘书、后来又担任过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的逄先知同志在他的《毛泽东与抗美援朝》一书中写道:在10月4日下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多数人不赞成出兵或者对出兵存有种种疑虑。理由主要是中国刚刚结束战争,经济十分困难,亟待恢复;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没有进行,土匪、特务还没有肃清;我军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军,更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在一些干部和战士中间存在着和平厌战思想;担心战争长期拖下去,我们负担不起等等”。
     就是坚决主张出兵朝鲜的毛泽东,在做出这个决策时,也经过了反复思考、多次犹豫的过程。聂荣臻曾回忆道:“对于打不打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很久。那时部队已经开到鸭绿江边,邓华同志的先遣队已经做好过江的准备,毛泽东同志又让我给邓华发电报,让他慢一点,再停一下,还要再三斟酌斟酌,最后才下了决心。毛泽东同志对这件事确实是思之再三,煞费苦心的。”胡耀邦也在回忆中谈到:毛泽东在考虑出兵不出兵朝鲜的问题时,“他不作声,一个礼拜不刮胡子,留那么长,想通以后开个会,大家意见统一了,毛主席就刮胡子了”。当时担任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也回忆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二十多年,记得有两件事使毛主席很难下决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
     上述历史材料可以说明,当年林彪比较早就形成了不同意派兵入朝作战的意见,并且一直坚持没改。他在党内公开阐明了自己的意见,中央做出出兵朝鲜决定时,他服从了中央的决定。这些并没有不正常之处。当时不赞成出兵援朝的,也并不只是林彪一个人。林彪确实有病,他在中央没有做出正式决定的情况下说明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是正常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后,林彪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与周恩来一起去莫斯科,就苏联对中国入朝参战军队提供援助问题与斯大林谈判。在谈判中,林彪对苏联表明了中共中央抗美援朝的决心,并在基本战略、要求武器支持等方面,同苏联方面进行了具体沟通。谈判结束后,周恩来回到北京,林彪留在苏联治病。此后,毛泽东仍然安排林彪在军队里担任重要职务,并没有表示出对林彪的“失望”和“不满”。
     1985年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正在编纂过程中,解放军总政治部百科全书编辑室将“林彪”条目释文送开国大将黄克诚审查。释文中讲到了林彪在抗美援朝前夕不赞成出兵的错误。黄克诚就此事谈道:“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个好的事情;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他还说:“我考虑,如果其他人的条目释文中像这类问题都写,‘林彪’这一条也可以写;如果在其他人的条目中这类问题不写,对林彪也不要那么苛刻。在我们党几十年革命斗争中,没有错误的人是没有的,没有讲过错话、没有做过错事的,恐怕一个也找不出来。”
    在研究历史和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学习黄克诚实事求是的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