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先父伯翔公(讳凤藻),当时在海军服务,中华民国的海军是大清海军的残余,船少、力量单薄。他当时担任“楚有舰”的舰长,居然以单舰拦截两艘德国军舰,要求火力和吨位更大的外国兵船,在中国领海内,必须交出武装和船舰。他在另一场合,又以单舰,拦截俄国十余艘的运输船舰,遣送俄国人民前往自己选择的地点,整个船队却必须留在中国。这些行动,都是在民族主义高涨,而且开始有自己的信心时,才能做到。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2011年6月8日B17版,口述:许倬云,整理:陈珮馨陈航,原题:《许倬云说历史:从革命到北伐》
袁世凯接过了政权,中国就陷入十几年的军阀时期。袁世凯在世时,军阀系统定于一尊。他称帝的野心,使得他的部下都众叛亲离,洪宪闹剧,匆匆收场,中国又陷入一片混乱。在北方,有他的直系和从直系中分出来的皖系,不断争夺政权,他们派出来的地方军事首长,各事其主,可是也分合无常。孙中山和他的革命同志,局促于珠江三角洲一隅之地,必须时时仰桂军、滇军和粤军的鼻息,号令不能出“帅府”之门。 救亡危机下的启蒙时代
四分五裂的中国,沦为列强的次殖民地。如果没有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中国可能就被正式瓜分成一片一片,就如同奥斯曼和莫卧儿两个帝国一样,瓦解为依附于列强的许多地方小国。中国的内河和沿海的港口,进出的都是挂着外国旗帜的货轮,也有外国的军舰,肆无忌惮地在中国的领域中航行。外国的洋行和银行,不仅经营进出口的买卖,也开发中国的矿产,经营中国的铁路。外商设立的工厂,在中国土地上,用中国的原料、用华人的劳力,赚取中国市场的利润,运回自己的国家。无论哪一个政府,中央或者地方,都必须仰赖这些外资经济,或者向他们贷款,或者购买他们的军火。中国可以说没有自己的经济。中国的民族企业,还没有发展的机会,中国甚至长期没有全国的统一货币,外币和银元都在市面上流通。
从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二六年,北伐之间,中国是一片混乱,乏善足陈。的确,这时候呈现的危机,是时时可能发生的亡国,“救亡”两个字,成为当时压在全体中国人心头上的压力。尤其日本人,在那段时期,时时刻刻在各地都有挑衅的行为,制造事端,以取得中国的让步。日常生活中,生活在租界,或者在通商口岸,必须面对外人或者外国势力卵翼下的华人,各种各样的歧视和欺负。救亡不仅是个口号,而是天天要面对的事实。
可是从另外一方面看,在救亡的危机感下,这一段时期,竟可以说是中国的启蒙时代。许多革命前应该想到的问题,在这一段混乱时期,提上了日程,让大家不断地思考,中国怎么走到这个地步?中国该走到何处去?
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很多是从外国留学回来,更多的是在中国接受了现代教育。从总人数说,受过大学教育的中国人,在人口比例上,不会超过百分之五,受过中学教育的,应该是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五之间。这些新的知识分子,几乎人人都卷入了“启蒙”过程。救亡和启蒙,两个任务必须同时进行,也因此,启蒙的意义受救亡的影响,具有严重的急迫感,不免重视很快的效果,而不太顾虑未来长程的发展。
当时中国的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几乎都集中在若干大城市,尤其北方的北平和天津,南方的上海和南京。此外,广州和香港距离很近,也是华南的中心,武汉则是华中的中心,这两个副中心,论起发挥的功能,只能说是平、津、宁、沪的外围而已。
中心城市的报章杂志,成为讨论国事的论坛。《东方杂志》、《大公报》等,都刊登不同人物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个人对文化、经济、政治各方面的想法。几个重要的出版社,例如,商务印书馆和更早期的一些书局,一批批地发行导论性的书籍,介绍各种新知和新的学说。上海也有了中国的第一批电影事业,以这一个新的媒体,提出许多大家天天面临的问题,用娱乐的方式,提醒大家注意一些生活上的现象。这些新的文化事业,几乎都在租界之中,即使他们指斥当权者,由于任何中国政权无法进入租界,这本来是不该发生的治外法权,却使中国人获得了思想上极度的自由。在这自由环境中的文化与学术的讨论,其蓬勃的程度,昙花一现,是在后来中国的各种政权之下,不再出现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