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抗日名将张自忠女儿亲述:父亲牺牲并非想表清(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张廉云:就这样的父亲到了天津了,到了天津以后呢,没有敢回家来,后来有一天,我叔叔告诉我的,说是晚上吃过晚饭以后,父亲就回来了,来看看,到了差不多晚上父亲就来了,平常父亲一回来,我们这一家人,热闹极了,在一个屋子里面,我姐姐,侄子们,我,在那,反正叔叔这一家人有说有笑的,这次来了以后,我父亲,我叔叔,姐姐,我,我父亲,就我们几个人在这坐着,父亲后来就让我姐姐说你拿笔来,我写一封信,我给福开森写一封感谢信,后来就跟我母亲说,今后我就到前方去了,家里面的事情呢,一定得让七弟来安排,就是什么事情就是完全委托给我叔叔了。这样的话,在那坐一会,父亲也很消瘦,我们谁也不像过去来了又说又讲又什么,坐了一会儿等到天再暗一点的时候,父亲悄悄地走了,当时我们不敢送,因为一送,当时我们住那地方是天津的房子,不是都是弄堂,这几家是一个弄堂,这个不敢送,我们就在那个窗户上,玻璃上看着我父亲一个人走了,慢慢地天也挺暗了就走了,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
     马鼎盛:1937年9月,张自忠在天津与家人匆匆一别之后,就取道水路,经由山东济南,前往南京,在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张自忠经历了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光,社会舆论的谴责,当局撤职查办的处分,这些冤屈都让他备受煎熬,不过,对于这一切,远在天津的家人包括张廉云都不十分了解,由于战争的阻隔,直到1938年6月,他们才接到了父亲的一封书信,这时,张自忠在冯玉祥、李宗仁和宋哲元等人的帮助下,已经重赴前线指挥旧部向日寇作殊死战斗。
     张廉云:这个时候打仗,我们不担心,不懂得担心,一直到了抗战“七七事变”以后,抗战我父亲到了湖北,我们也不知道担心,就觉得父亲在这个战争中间,一定是很吃苦,很受累,就盼着一个心情,刚才不是说,就盼着父亲回来,想到父亲会回来。
     张自忠1914年投身军旅,身经百战,是西北军冯玉祥麾下的名将,张自忠虽然家境富裕,又是学生出身,却一点没有那种浮华奢侈的习气,对于部下,虽然纪律严明,却也爱兵如子。
     他带军挺严,他这个军队里的人都挺怕他,回到家里边来,我的大哥叫廉珍,二哥叫廉静,父亲有时候就让这个二哥,廉静,都直喊名字,张廉静,他这回答有,就当他小孩吧,唱段戏,哥哥就盘着腿,就在那唱段戏,就唱一段就什么,“恨杨广,斩忠良”什么的就这样的,就唱一段戏,在家里边吧跟我们也是说说笑笑的,都是什么,还是比较严肃,我们,对女孩子都比较喜欢,所以我姐姐说话那是很随便的,我也是,不怎么说话吧,反正跟在那,对男孩子很严厉,遇到机会的时候,把我的哥哥,我的叔伯哥哥,堂兄们一块叫过来他训一顿,常常是训子侄,训子侄的话,就是说你们不要依靠老人,你们不要依靠着我,你们应该自立,你们应该努力,不要做家里蹲,不要做衣服架子。
     在张廉云的记忆中,父亲似乎有些“重女轻男”,不过,对于女孩子们,张自忠钟爱之余也对她们充满了期望,1940年年初,张廉云和姐姐收到了父亲的一封书信,信中还特别叮嘱她们,大时代的孩子,以求知识,求经济独立。此时的张自忠,由于在抗日作战中的出色表现,已经升任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
     张廉云:我父亲参加抗战以后,我一直有一个想法,盼着他回来,盼着回来啊,好好地,小时候不懂得照顾父亲,这以后得好好地照顾照顾父亲,就一直盼着父亲回来,在1940年的大概3、4月份,父亲那来了个电报,说好了,我叔叔带着我姐姐跟我去湖北前线,去看我父亲。当时那个心情高兴极了,跟我父亲,跟我姐姐讲,你说到了前方咱们怎么,怎么样啊,咱们又不会骑马,前方是个什么样啊,我们两个就期待着,期待着,到湖北前方去。
     这个时候,中国抗战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日军由于冬季攻势的失利,开始集结大军,向枣阳和宜昌一线发动了猛烈攻势,此时,张自忠正率部在这个地区驻防。
     张廉云:有一天,我叔叔,哥哥,姐姐都到我屋来了,我愣了,我叔叔一边说就一边哭了,说是叔叔对你好不好,我说叔叔对我一直挺好的,他说我告诉你,你父亲没有了,你父亲在前线牺牲了,哎呀,这个时候我姐姐就抱着我这哭啊,把整个的一个所想像的父亲回来了,好好地照顾父亲,父亲母亲,还是我们一家人那个生活,这一下整个破灭了。
     张廉云后来才知道,就在最后一次出征之前,父亲曾经修书一封,收信人是自己多年的同事与朋友,33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在信中,张自忠说,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大战在即,张自忠将军也显然感到了这是一场恶战,他在这封书信的结尾说,由现在起,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
     张廉云:我父亲有一个副官叫朱增源,现在这个老先生也故去了,我父亲牺牲以后,这个朱副官就在北碚守墓守了十年,守了十年,当时可能在查他的这个遗留下来的,这些材料里头就发现这封信了。朱副官讲,只要是一打仗出去,他(张自忠)就留下遗书,等着回来就一撕一烧就完了,每次出去时候都留下遗书,说我父亲想表示自己的清白,一定要牺牲在战场。他这个说法不对,我们老家是孔孟之乡,我们家里面受传统道德教育影响太深,拿我父亲来讲,一个是忠,一个是孝,要忠于祖国,也要孝顺自个的母亲。再有呢,你比如说忠孝仁义,忠孝节义,这个传统的这种思想,这个要守信用,要讲义气,要忠于祖国军人要不怕死要身先士卒,这些都是受到当时咱们传统道德影响,咱们多少年来,一个是关公,一个是岳飞,那是是最爱国的,最受人尊敬的,受这样的一些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