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51年中美空军血战大和岛:中方轰炸美国雷达(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在猛烈的炮火下,轰炸机编队一直保持着队形向目标空域靠近。高月明发现第三中队左右僚机宋凤声机组和梁志坚机组都已经被击中。第三中队长机的座舱也已经被打碎,通讯员头部负伤满脸是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这架轰炸机居然用机关枪打掉了一架敌机。
     “咱们训练飞行员用的飞机都是日本人留下的破飞机,一架飞机上最多有100多个补丁;咱们飞行员训练不到一百个小时就上战场了,但是照打胜仗,照样能打下美国飞机。靠什么?就是勇敢!”提起中国空军的英勇无畏,年近九旬的原兰州军区司令员徐登昆激动万分。
     距离目标上空还有两三分钟时,毕武斌驾驶的右僚机被击中了。高月明在无线电中反复呼叫毕武斌机组,命令他们跳伞,却始终没有得到答复。毕武斌驾驶着熊熊燃烧的飞机,依然紧跟编队。渐渐地右僚机开始下滑,在失去控制前9枚炸弹同时投下。吴清江对记者说:“那不是正常投弹,而是在投弹装置被打坏后手动操作的。估计机组成员当时已经身负重伤。”
     随后飞机开始下落,但没有一个人跳伞,飞机摇摇晃晃地朝大和岛方向撞去。遗憾的是由于距离太远,它们在距离大和岛两三千米处坠海。机上毕武斌、李祥华、周先余、何国基4名战士光荣牺牲。后来,空军司令刘亚楼把这个英雄的机组命名为“空中董存瑞”。
     当刘玉堤和牟敦康等人驾驶着米格-15歼击机赶到时,双方激战正酣。刘玉堤清楚地记得,他从高空往下看,发现我方好几架飞机都已经着了火。心急如焚的刘玉堤一下子从高空俯冲下来,对准一架敌机就开火了。一开炮他才发现,由于起飞匆忙机务人员还没来得及给他打开瞄准镜。“其实,没打开瞄准镜也能打着,但前面就是我们自己的飞机,我怕误伤,就没猛开火。”至今,刘将军回忆起来仍扼腕叹息。一击不中,F-86向下一拉飞走了。
     看到轰炸机已遭重创,劲敌米格-15又已经赶到,敌机也不恋战,向着韩国方向飞走了。此时,9架轰炸机只剩5架,他们依然保持着队形来到大和岛上空。一声令下,炸弹倾泻而下,落在了大和岛上。大和岛上火光冲天,浓烟四起。
     当完成任务返回机场后,刘玉堤发现出征的24架米格-15回来了23架,唯独不见牟敦康的踪影。刘玉堤问牟敦康的僚机严忠祥:“你的长机呢?”严忠祥回答说,牟大队长看到敌机打掉了我们一架拉-11,他追下去,后来就失去联系了。
    后来,严忠祥在给牟敦康的父亲牟宜之的信中写道:
     牟大队长见我们空中友邻部队,正遭敌机攻击,即奋不顾身前去扑救,我跟着他攻击三次,即失掉了联系。后来,我用无线电大声喊他,但始终没听到回音。
     尽管谁都没有看到牟敦康牺牲的一幕,但大家推测,他可能是在俯冲追击敌机时,没有拉起来,冲入了海中。刘玉堤对记者说:“我们飞到轰炸机上方,眼看着自己的飞机着火往下掉,你想他能不急吗?”
     按照性能说,F-86和米格-15各有千秋,F-86低空性能好,而米格-15则高空性能优越,低空性能一般。这也是造成牟敦康最后没有拉起来的原因之一。
    大和岛一役,轰炸机、拉-11和米格-15编队共有19名战士牺牲。
     吴清江记得,当他们回到基地时,热腾腾的庆功宴已经摆满了桌子。桌上摆着36个人的碗筷,可此时他们只回来了20个(当时还不知道有一人跳伞成功)。看着桌子上那些空着的碗筷,谁也吃不下去。后来团里领导宽慰大家说:“大家先吃饭,现在我们还在呼叫。”但大家都知道,那些战友们是永远也不可能回来了……是夜,志愿军50军登岛成功,一举拿下了大和岛、小和岛,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
     他们从未远去今年11月30日,牟广丰策划了许久的“牟敦康为国捐躯60周年暨《寻找牟敦康》首发仪式”如期举行。那天的活动场面很大,很多人都说,很久没看到这么多空军的老同志聚齐儿了。牟广丰觉得总算完成了一桩心愿。
     1955年牟广丰出生时,二哥牟敦康已经牺牲4年了。虽然从未与这位兄长谋过面,但牟敦康一直是他心目中的英雄。甚至小时候有人说他跟二哥牟敦康长得像,也让他感到非常自豪。“我们家有一张我二哥的相片,非常英武,非常帅。”牟广丰说。
     牟广丰产生为二哥出书、举行一个纪念活动的想法缘自2010年——朝鲜战争60周年。2010年牟广丰去丹东出差,专程去了一趟位于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在空军馆的烈士墙上,牟广丰找到了牟敦康和在轰炸大和岛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的名字。关于这些烈士的其他资料,纪念馆一无所知。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问牟广丰,是否还保存着牟敦康的遗物?牟广丰想起姐姐牟敦珂过世前,特意交给他的一个小木盒,里面装的正是二哥牟敦康留下的书信和遗物。十几年了,牟广丰一直珍藏着小木匣,却始终没有勇气打开翻看。直到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提起,他才感到应该为哥哥做点什么。
     翻看哥哥留下的日记和书信,那个远去60年的年轻飞行员,似乎便站在眼前。他聪明,好强,而又不善言辞。在接下来的一年中,牟广丰访老将军,查资料,请作家朋友为哥哥写传记,甚至远赴日本找到当年在东北老航校教过牟敦康飞行的日本教官。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精力?牟广丰对记者说:“我不想让他被历史埋没。为国家捐躯的人,无论如何都应该被记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