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粟裕是老实人,除了每天例行地探望、问候之外,再没有过多的“亲近”之举,也就未能更多地引起毛泽东的好感。 识人之道的最高境界是识人于落难之时。
毛泽东是一个很讲感情的人,对患难时支持自己的人,是十分感念的。林彪就因为这回红四军七大上作为少数派,竭力支持他,捞到了政治上的第一桶金,1970年前的数十年间,一直是他最信任的正牌“嫡系”。
粟裕则不但在红四军七大上沉默寡言,表现平平,警卫的时候又没有“交心”的宽慰话语,显得有些木讷,与灵泛的同龄人林彪自然不能比。 不过,毛泽东的落难,毕竟也使他与粟裕之间有了一段难得的渊源。
这种“一同下过乡”的经历,情义上虽然与他跟邓小平、罗荣桓“一同下过岗”有不小的差异,但也非一般人能有的缘分。这是后来毛泽东也信任粟裕,将华东野战军的战役指挥交给他负责,并屡屡交代“不必请示”,不断委以重任的基础。
一年后的1930年底,粟裕走上了高级指挥员行列,出任红六十四师师长。这个师虽然是装备简陋的师级单位,却与红军主力林彪的红四军一样,一度直属红一方面军总部指挥,归总司令朱德、政委毛泽东直接指挥。
粟裕与毛泽东的接触因此多了起来,开始正儿八经学打仗。在第一次反“围剿”中,还给毛泽东献了一条锦囊妙计,因此大获全胜,活捉了张辉瓒。 1931年5月第二次反“围剿”时,粟裕带红六十四师与黄公略的红三军一起,在板坑打败了蒋介石的公秉藩部。 战后,他与政委高自立将战况及下一步如何行动的请示写成短信,派通信员送交毛泽东、朱德:
总司令政治委员职部……于午前十一时许在板坑右翼高山与敌公秉藩接触,直至午后五时敌始溃散……职部自昨日出发后与(红)三军全无联络,未知各方情况如何?行动如何?望示知。 兹送上××××情报一并送来之(请)查收。 六十四师职 粟裕
高自立五月十七日午前一时于板坑①这封简短的信函,见证了一场枪林弹雨的厮杀,是至今发现的粟裕与毛泽东直接对话的最早文电。
如果再这样对话一两年,粟裕的军事才干被毛泽东多注意几回,他再上升一个台阶,成为军级或军团级主官,彻底摆脱后来资历束缚的阴影,应当是极有可能的。
然而,上帝大概安排他大器晚成,偏偏不给他这个机会。1932年宁都会议后,毛泽东“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再度“下岗”,三年后的长征路上才重登“九五”,粟裕也就在师级岗位上徘徊了近八年,成为真正的“老”师长。 毛泽东到了延安,站稳了脚跟后,开始想起留在南方丛林里的老部下们。
粟裕这个当年的警卫连长,就是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一个。他多次设法打听粟裕的情况,期望这个生龙活虎的“青年战术家”还活着。更残酷激烈的抗战即将开始,太需要会打仗的人才了。 但毛泽东“侥幸”的期望没能成为现实,得到的报告是,粟裕可能牺牲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