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民初“剩女”吕碧城:只叹梁启超已婚 汪精卫太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吕碧城 资料图
     话说1912年《临时约法》公布后,女界代表唐群英等人发现约法对女权问题未置一词,于是跑到南京临时参议院上书请愿并强闯议事厅,在遭到警卫的阻拦后,这群愤怒而勇敢的女志士们将其门窗玻璃给砸了个稀巴烂。数日后,六十多名女界代表再次来到临时参议院并闯入了议事厅,闹到最后,议长林森不得不向军队求救,事件才得以平息。同年8月,同盟会在京举行改组大会时,因新党章中将“男女平权”一条取消,原同盟会员沈佩贞等人一怒之下竟冲上主席台,当场奉送了主持会议的宋教仁几个大耳瓜子,会场为之骇然。
     清末民初,在革命风气与女权思潮的激荡下,一些先觉女性突破了传统家庭的私性空间而在家庭以外的公共空间里走出了卓然不同的人生道路,被称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的吕碧城就是其中的成功案例之一。
     女权意识的先知先觉
     吕碧城出身于官宦家庭,其父吕凤岐曾做过山西学政,但在她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且无子嗣,其家族拒绝分配遗产,其母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吕家四姐妹投奔在塘沽任盐课司大使(八品官)的舅父严凤笙。
     8年后,在清末女权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吕碧城有意去天津“探访女学”而遭到舅父严词骂阻,并训之以女子当“恪守妇道”。愤然之下,年方二十的碧城小姐逃出家门,独闯天津。到津后,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的吕碧城得知舅父署中某秘书的夫人当时住在《大公报》报馆内,于是写信求援,而机缘巧合的是,这封信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看到,他对吕小姐的文才与胆识大为激赏,于是约请她到《大公报》任见习编辑。
     英敛之出身正红旗下,1902年创办《大公报》后一直致力于介绍新知,倡导改革,可谓是是旗人中的开明人士。在他的鼓励下,吕碧城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大量诗词及政论文章,由此在京津文化圈中迅速走红。
     吕碧城素有家学渊源,其诗词格律谨严,文采斐然,12岁时即得到名家樊增祥(与吕父系同年进士)的赞许。在清末时期,吕碧城诗词多注重女权的抒发,如盛传一时的《满江红·晦暗神州》,开篇即唱:“晦暗神州,欣曙光一线遥射。问何人,女权高唱,若安达克?雪浪千寻悲业海,风潮廿纪看东亚”;全词紧扣词眼“女权”,充分宣泄了清末新女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
     人称“鉴湖女侠”的秋瑾与吕碧城是知交好友,清末女界也有过一段“南北两碧城”的佳话。吕碧城在天津成名之时,秋瑾正与丈夫王子芳寓居在京,之前她也有诗文署名“碧城”流传。在《大公报》的“碧城”佳作叠出时,秋瑾曾慕名前往《大公报》馆拜访这位“北碧城”。据吕所忆,秋瑾会面后“慨然取消其号”,两人相谈甚欢。秋瑾赴日留学后,曾写信劝她加入革命,但被吕碧城婉拒。1907年秋瑾遇难后,诸报噤声,吕碧城用英文写了《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美国的报纸上,后来还作诗追怀好友,其末尾两句为:“尘劫未锁渐后死,俊游愁过墓门前”,以寄托哀思。
     女子教育身先力行
     从思想上来说,吕碧城主张女权但并不激进,如英敛之所评价的,吕碧城“能辟新理想,思破旧锢蔽,欲拯二万万女同胞出之幽闭羁绊黑暗地狱,复其完全独立自由人格,与男子相竞争于天演界中”。在《大公报》上,吕碧城反复提倡妇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正如《论提倡女学之宗旨》一文中说的,“欲使平等自由,得与男子同趋于文明教化之途,同习有用之学,同具强毅之气”,在她看来,男女的平权不仅解放了妇女,更重要的是“使四百兆人合为一大群,合力以争于列强,合力保全我二万里之疆土。”


    

“开女智、兴女权”,最主要的途径是兴办女学,让更多的妇女走出家门接受现代教育,吕碧城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幸运的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当时正积极推行新政,尽管学部的“癸卯学制”未将女子教育列入正规学校体系,但袁世凯对女子教育仍颇为重视。在英敛之的帮助下,吕碧城在筹办女学过程中结识了严复、严修、傅增湘等津门名流,进而获得了天津道尹唐绍仪乃至袁世凯的鼎力支持。1904年11月,北洋女子公学正式开学,吕碧城出任总教习(教务长),傅增湘为监督(校长)。两年后,北洋女子公学更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年仅23岁的吕碧城升任监督,这在当时尚属首例。
     “为一个文明社会的将来尽各自的力量”,吕碧城的教育理念影响了民国后的诸多女杰,如邓颖超、刘清扬、许广平、郭隆真等,她们都曾亲聆过吕碧城的授课。最有意思的是,当年责骂她的舅父严凤笙后来“因事被劾去职”,袁世凯指定他协助外甥女吕碧城参与筹备女学事宜,严虽无地自容,但也只好“忍气权从”。
     个性独立成“剩女”
     作为清末的“女界闻人”,吕碧城不仅热衷于提倡女权、兴办女学,她也同样热心于公益。1911年奉天发洪灾,吕碧城与海上诸女发起女子赈灾会,并亲撰通告。1912年清帝退位后,在袁世凯的邀请下,吕碧城离开教育界改任总统府机要秘书。
     在袁世凯称帝前夕,吕碧城辞职迁居上海,但在“洪宪帝制”失败后,她也不免为世人所非议。两年后,吕碧城飘然出国,后漫游于欧美各国并定居于瑞士的日内瓦湖畔。期间,吕碧城将自己的见闻写成《欧美漫游录》并先后连载于北京《顺天时报》和上海《半月》杂志。
     令人不解的是,吕碧城虽姿容优雅却终身未婚。有人说,这是因为她早年被人退婚而留下阴影所致,但这只是一部分原因。事实上,后来与之交往过的社会名士不乏其人,如英敛之、杨志云等均与其有过感情纠葛,但吕碧城却宁愿独身终老而不曾踏入婚姻的大门。
     吕碧城少年得志而又有才名,性格难免独立偏执。如早年对她多有提携的英敛之,仅因为《大公报》上登有“女教习妖艳招摇”新闻而怀疑是讥讽于她,最后两人闹翻。对此,有着师生之谊的严复批评她“心高气傲,举所见男女,无一当其意者”。
     吕碧城如同现代都市中的女金领,事业、才情、样貌、金钱四者一样不缺,她能看上的人屈指可数,而被看上的人,往往又“使君有妇”。当友人问及于此时,她自称“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太年轻,汪荣宝人不错,也已结婚,张謇曾给我介绍过诸宗元,诗写得不错,但年届不惑,须眉皆白,也太不般配。”曾有人说她是袁克文(袁世凯的二公子)的红颜知己,吕碧城笑而不答,稍倾曰:“袁属公子哥儿,只许在欢场中偎红依翠耳。”
     1939年后,吕碧城返回香港,后于1943年辞世,年61岁。遗命不留尸骨,骨灰和面为丸,投于南中国海。
     吕碧城(1883-1943)
     原名贤锡,安徽旌德人。1904年被《大公报》聘为助理编辑,同年创办北洋女子公学,后任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监督。辛亥革命后,被袁世凯聘为总统府机要秘书,后因其复辟帝制而辞职居沪,期间行陶朱之学,获利颇丰。1920年,赴美留学并周游欧美各国,后在瑞士长住。1939年返回香港,1943年病逝,终生未婚。著有《信芳集》、《吕碧城集》、《欧美漫游录》等。
     吕碧城的记录
     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女权运动及女子教育的先驱者。
     吕碧城的诗词
     《琼楼》
     琼楼秋思入高寒,看尽苍冥意已阑;棋罢忘言谁胜负,梦余无迹认悲欢。
     金轮转劫知难尽,碧海量愁未觉宽;欲拟骚词赋天问,万灵凄侧绕吟坛。
     《祝英台近》
     缒银瓶,牵玉井,秋思黯梧苑。蘸渌搴芳,梦堕楚天远。
     最怜娥月含颦,一般消瘦,又别后、依依重见。
     倦凝眄,可奈病叶惊霜,红兰泣骚畹?滞粉黏香,绣屧悄寻遍。
     小栏人影凄迷,和烟和雾,更化作、一庭幽怨。
     《汨罗怨》
     翠拱屏峰,红逦宫墙,犹见旧时天府。伤心麦秀,过眼沧桑,消得客车延伫。认斜阳,门巷乌衣,匆匆几番来去?输与寒鸦,占取垂杨终古。
     闲话南朝往事,谁钟清游,采香残步,汉宫传蜡,秦镜荧星,一例秾华无据?但江城零乱歌弦,哀人黄陵风雨。还怕说,花落新亭,鹧鸪啼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