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俩八里桥,一是东边的东八里桥,一是西边的西八里桥。东八里桥距离通州八里,西八里桥距离北京城八里。西八里桥在北京广安门通往卢沟桥的路上,是一座平面的石板桥,处于马关营村,四周都是马关营的菜地,在1986年修建京石高速时拆了,但地名还留存着;东八里桥比西八里桥的名气要大得多,它坐落于通州区和朝阳区的交接。以前归通州,现在归朝阳。现在一提八里桥,主要指东八里桥。 要说这八里桥得先说通惠河。通惠河是元代郭守敬主持挖建的一条漕运河道,名字是由元世祖忽必烈命名的。这条运河最早是从昌平的白浮村的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崇文门外向东,在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去,至通州张家湾村入潞河,即现在的北运河故道。这样连接上京杭大运河,全长达82公里。后因战乱和山洪,通惠河的上游都废弃了。现在说通惠河,一般都指从东便门大通桥至通州县城入北运河这段河道,全长有20公里。这一段在过去是两岸垂柳,每一步都是一处可观的美景。八里桥就是坐落在这通惠河上,与通州县城相距八里远的一座桥。 一、 八里桥原名叫永通桥,在民间有“永通桥,通南北,永通桥下过往的船只数不清”的民谣。八里的距离不是虚指,确实是东距通州整整8华里,地铁八通线、京通快速路、京哈高速路都从八里桥边经过,每天人来车往,川流不息。曾有当地的传说,说八里桥是桥身长达八里,而且只有一个拱,当年运粮的船只成片地在桥前面落下桅杆,从桥拱中穿过,再竖起桅杆来。这是个太过夸张的说法,而当年漕运的壮观景象却是有案可稽的。 八里桥建于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南北走向,横跨通惠河。桥身一共有三个拱券,中间的很大,可以通过比较大的船只。两边的比较小,但很对称,错落有致。桥为纯石块建成,异常的坚固,每块石头与石头之间,都嵌入铁楔子相连。桥南北长50米,东西宽16米。桥面两侧有32副石栏板,板面上都雕刻满了各种花样和纹饰,看上去,雕刻的刀法十分流畅,粗犷有力。桥栏板上有望柱33对,每个望柱上都雕刻有石狮子。那些石狮子的形态也是各种各样,栩栩如生,可与卢沟桥的石狮子相媲美。桥的东西两端,各雕刻有一对神兽,那对神兽长着长长的鬃毛和细密的鳞甲,昂首挺胸,好不威风。在桥下的岸边上,也就是东西两侧,南北两岸,各趴着一只镇水兽。这四只镇水兽也是雕刻精美,都是扭着脖子,看着桥下污染的流水。 在桥的南边,也就是河的南岸,偏东大概有二百多米的堤岸,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石碑足有五六米高,碑身上左边是满文,右边是汉文。这是雍正爷的御制石道碑,即雍正爷为了表示大清国在此修建从京城到通州之间的道路,特意在此立碑纪念的。早起,北京城内的道路基本上都是土路,修筑一条石头铺成的道路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尤其是在康熙雍正乾隆的时代,凡是修了石头道路,皇帝都会在旁边立个巨大的石碑来纪念。这座石碑外面还是建有一座黄琉璃瓦的碑亭,连里面的房梁上都画满了彩画。可惜最早建的在八国联军时代被烧毁,现在看到的是2005年仿古复建的。 单单从这古桥和古碑的石刻上来看,就是十分精美的文物了。在早年间,这一带的风景十分美丽。通惠河边上是杨柳依依,一片水乡美景,古老的石桥、石碑更添加了怀古的感觉。这里一直是通州郊区的踏青圣地。在清代,统治者们定期要到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去祭祀祖先,从北京城到遵化必然要走这座桥。 这座古桥精美的雕刻和沧桑的历史,足以使人在它身边驻留片刻,来想想当年,在这座桥上发生的事情。 二、 八里桥不仅是风景名胜,还是著名的古战场。这里地处交通要冲,战略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中外战争。在大清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在这一年的阳历九月二十一日,三万清军曾在这里与六千英法联军展开了一场血战。曾经有一种传说,是英法联军在得知这处地名为八里桥时,很是害怕。他们以为这座桥长达八里,他们在想,如果中国军队封锁桥面的话,他们怎么可能冲过八里之长的桥而到达对岸呢?其实这是笑话。 可八里桥之战的故事,远远不像历史教科书上所说得那么简单。 从咸丰六年,1856年开始,因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所签订的条约结束,而洋人还想继续争取扩大他们在中国的利益。在这期间,发生了“亚罗号事件”和“西林教案”。“亚罗号”本是一艘中国船,只是在香港英方登记注册过,广东水师曾在上面逮捕过一些海盗和涉嫌的水手;“西林教案”是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进入中国内地活动,于1856年2月在广西西林县被处死一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西林教案”,一起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他们先攻打广州,又于1859年进攻大沽炮台,结果遭到了惨败。1860年2月,英、法两国政府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继续侵略中国。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5、6月,英军占大连湾,法军占烟台,封锁了渤海湾,并以此作为进攻大沽炮台的基地。 大沽炮台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若从正面直接进攻,在中国的重炮防守之下,英法联军难以攻破。于是,联军就采取了先占领大沽周边地方,从侧面进攻的方式。结果清廷因大炮是固定在炮台上无法转动而遭到惨败。还有一些另人无奈的细节。大沽炮台一共分为五处炮台,英法联军仅仅攻占了两处侧翼的小炮台,另外三处主炮台就投降不打了。洋人觉得奇怪,就问被俘的清兵,结果竟然是清朝的将领阵亡,若要继续指挥必须要等朝廷任命新的指挥官,否则越权就是死罪。无人敢继续指挥战争,只能投降了。 大沽炮台失守后,清政府与英法联军在通州展开谈判,结果谈判无果,而此时,清政府仍旧是天朝大国,英法等国不外乎是他的藩属国而已,就下令扣押了英方以巴夏礼为首的谈判人员共39人。巴夏礼是个中国通,在英法联军中做翻译。联军见谈判破裂,就继续进攻,不久攻下了天津、通州,清军退守在八里桥一带。1860年9月21日,即农历八月初七,这一天的凌晨四时,英法侵略军以6000人的兵力,在炮火掩护下,自通州郭家坟分三路向八里桥一带猛扑。这时英法联军驻扎在八里桥的南边,清军在北面,双方隔着通惠河相望,战争的焦点就集中在争夺八里桥这座古桥上。上午七时许,英法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守军发起攻击。而中国一方的守将,是当时清朝最精锐的部队,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铁骑。 蒙古骑兵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兵种,在元代时横扫欧洲,甚至在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的率领下,打到多瑙河流域。他们的特点是速度很快,擅长用弯刀和弓箭,往往是在对方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时,就被他们消灭掉了。而蒙古骑兵的弓箭十分了得,他们都能拉开硬弓,射出的箭可以直接穿透铠甲。在清代,清朝政府多年来实施满蒙联姻的政策也是如此,一直把蒙古八旗作为自己做强劲的部队。而这次八里桥之战也是如此,可惜的是,结局不是清廷错了,而是时代错了。 三、 世界已经过了冷兵器时代,在过去最为强劲的部队转眼间就成为最落后的。在八里桥战役中,联军已经有了精确的大炮,和比较原始的连发枪,法国士兵手中的步枪有效射程可达一千五百米,还配备有先进的火炮。而蒙古骑兵还处于大刀弓箭的地步,所以说,这场战争成了对清军的大屠杀。清军并非没有火器。早在清初,八旗建立制度时就有了火器营。用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当时的二炮,这一营房的驻地就在北京的西部,如今还留有火器营的地名。可是,火器营使用的枪械是老式的火枪,从枪管里先装入火药,再装入大粒的铁砂子,然后用扦子从枪口往里捣紧,再点火开枪。这种枪一直作为打猎打鸟之用。作为打仗的话,一个人要是开了一枪,得跑到一边去装弹药。而清军最致命的一点是,他们不知为什么有一个把火药绑在身上的习惯。从当时留下的老照片上来看,清军的火药就是斜肩背着,要么就像裤腰带一样缠在腰里。结果,英法联军只要开一炮,就可以达到火烧连营的效果。清军还没有打,自己就都炸成一片了。后来直到八国联军进北京时,老舍先生的父亲还是这样为国尽忠的。 从大的战略上来说,英法联军是进攻的一方,他们应该进攻八里桥,而清军是防守在八里桥上打阵地战。清军却在武器远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全部出击。清军自动放弃了自己的阵地,根本没有利用自己在家门口打仗的优势,被联军只要在八里桥头码上几门大炮,就什么都解决了。那些骑在马上比较快的蒙古骑兵,并没有像电影中那样冲入敌阵去大肆砍杀,甚至连跟英法联军的短兵相接的机会都没有。根据历史的记载,冲到最前面的一个蒙古骑兵,也就是离英法联军最近的距离,还有五十米。他们的弓箭也没有发挥出任何作用。 在八里桥之战中,僧格林沁一直命令蒙古骑兵冲杀,他们用马刀和弓箭等武器,齐声呼喊杀敌。一部分骑兵一度冲到敌军指挥部附近。随后,由于南路法军第二旅将大炮炮弹倾泻在八里桥上,清军的伤亡更加重大了,把八里桥下通惠河的水都染红了。八里桥边仍旧是炮火遮天蔽日,八旗子弟视死如归,不断的冲过重重火力封锁的八里桥,桥上的将士倒下了,后面的将士又冲了上来。八里桥的石栏板被炸得粉碎,许多石狮子也被炸毁,桥面上堆满了清军的尸体,始终没有靠近英法联军的部队去进行肉搏战。这场仗从早上七点打到了中午十一点就接近尾声了,联军发动反击,越过了八里桥,清军就一下子溃败了。 清军的溃败是一下子四处散开,根本不是有组织的撤退,但大量的清军还是向着北京城的方向逃了。联军也有相当数量的骑兵,就沿着朝阳路一路追赶。清军到了朝阳门后一拐弯沿着二环路逃向德胜门,那时德胜门北边还没有八达岭高速,还都是树林子和荒地,到了德胜门后一下子就散开了。等联军追到德胜门,连个人影都看不到。联军本想攻打德胜门,直接拿下皇宫,抓住中国的皇帝,发现德胜门城楼高大,防守严密,很难攻破。他们四处打听,误以为中国的皇帝在圆明园。此时天已经黑了,于是,英法联军兵分两路,英军驻扎在德胜门外,法军赶到圆明园去驻扎。在法军占领圆明园时,却遭到了比较有效的抵抗:有几个太监拿着火枪,打死了几个法国骑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