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是记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始称《新编唐会要》,现简称《唐会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会要》专著。100卷,北宋王溥撰。会要一体今存者自《唐会要》始。 《唐会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断代典制体史籍,它取材于唐代的实录文案,分门别类地具体记载了唐朝各种典及其沿革,保存了《新唐书》、《旧唐书》未载的史实,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向来为唐代文学、历史的研究者所重视。 北宋王溥所撰的《唐会要》,是记载唐代典章制度的专书,其中也记载有唐初至唐宣宗时期的故事。在《唐会要》卷六十二中,记载了大唐名将刘仁轨“驿馆换房”的一则轶事,读来令人深思。 刘仁轨,字正则,在唐高祖、唐高宗年间历任给事中、青州刺史。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刘仁轨率军救援新罗,在白江口之战中大败日本、百济联军而名震天下。此前,刘仁轨曾被贬职任青州刺史。一次,刘仁轨奉旨进京,投宿莱州驿站,被安排在西厅。当时夜已深,有位监察御史也来到驿馆投宿,并要求住好房。驿官回说:“西客厅比较好,不过已经有官员住了。”那御使傲慢地问道:“谁?”驿官回道:“听说是一个州刺史”,那御史便不屑地立即下令让刘仁轨挪到东客房去住。 按说,唐朝驿馆接待来往大小官员早有制度,作为住所的厅有上厅、别厅之分,当职别相当的官员在同一驿馆里相遇时,驿馆安排是“御使到馆,已于上厅下了,有中使后到,即就别厅;如有中使先到上厅,御使亦就别厅”,这即是“庐有甲乙”之意。另从品级上讲,刺史比御史要高一大截,刘仁轨完全可以按理不让房。但御史是清流,执掌监察大权,对无论哪个级别的官员都可以纠察弹劾,所以平日神气惯了,压根不把刘仁轨放在眼里。刘仁轨也很识相,虽然已经入睡,还是二话不说立即换房。 未曾料想,刘仁轨此次进京,是朝廷要调动他的工作,而且恰好是御史大夫,掌管所有的御史。于是,刘仁轨上任后就召集全体御史开会。那位御使没想到会在刘仁轨管辖下,心里感到非常不安。刘仁轨安慰他说:“明公怎么这么瘦?难道是为以前的事感到不安吗?我知道你们也是为权势所逼,只是生气你当时对我休息时的行事太无礼了。”接着,刘仁轨对众御史大谈风纪问题:“诸位奉命出巡地方,应当是察举冤滞,施行仁义,做好皇上的耳目,不应该烦扰州县,借此自重其权。”说着,他手指那位逼他让房的御使说:“就像这位御使,夜投驿馆,驿馆中东西客房能有何区别?非要逼我让出西房挪到东房,这是忠恕之道吗?希望诸位不要学他!”诸御史听后“莫不翕然自诫”。 其实,刘仁轨处理这场驿馆换房风波也并非有忠恕之道风度的,当众羞辱那位御史,也算是施行了报复。另有史书记载,当时,刘仁轨不仅当众羞辱了仇家,还当场赏了他一顿乱棍,打的他皮开肉绽。从这场驿馆换房风波,可以透视出官场同僚之间互相倾轧,尔虞我诈的风气和弊端。 所谓同僚,亦作“同竂”,旧时称同朝或同官署做官的人。元代张养浩在《三事忠告》中说:“今夫上而朝廷,下而郡邑,其设官也,有长焉,有贰焉,有幕属焉,有胥吏焉,各按其分。而事其事,天下安有不治者哉?”说的是上到朝廷,下到郡县,官职设置中有长官,有副职,有幕属,有小吏,如果各自安于自己的本分,做各自的事情,天下哪有治理不好的呢?然而,同僚之交并不如理想化的那般简单、和谐,因为同僚是既有合作基础但又有利益冲突的人员。张养浩接着又尖锐地指出官场同僚之交中的恶俗:“惟其小智自私,乖同寅之义,无协恭之诚。”意即:只怕他们聪明不够又自私自利,违背同僚之间应有的处事原则,没有协作尊重的诚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