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学(0113-0117) 那是刀刻火炼出的文字,在玄石青铜上闪烁着旷古的幽光,纵然漫汗难识,却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初的启迪。以下是金石学作品及代表人物的介绍。 《金石录》 北宋金石学著作,赵明诚撰。赵明诚(10811129),字德父(又作德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他的妻子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夫妇二人不仅爱好文学,对金石书画也有相当高的造诣。赵明诚终生致力于金石之学,常与妻子共同出入汴梁的大相国寺,搜集碑帖拓本。夫妇二人节衣缩食,一起搜罗金石书画,一起研究把玩,其乐融融,令人神往。经过多年的寻访查找,在李清照的帮助下,编成了《金石录》一书。不幸的是,北宋末年金人占领汴京,河北、山东相继沦陷,赵明诚夫妇逃避到江南,所藏金石书画在辗转过程中全部遗失,赵明诚也在流亡中病故。数年后,当李清照重新翻阅《金石录》,遥忆赵明诚,面对国破家亡、物是人非,一时间百感交集,写下了千古奇文《金石录后序》,备述一生遭际和文物聚散,让人扼腕叹息。《金石录》三十卷,记录了赵明诚夫妇所见到的上自上古三代,下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碑刻目录详细,大多注明碑文的撰写人和书写人及立碑时间。全书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是我国最早的碑刻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吴大澂 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清卿,号恒轩、愙斋、白云山樵,江苏省吴县人。清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他对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开拓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的视野。在青铜器和铭文的著录和考释方面,他的著述主要有《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二卷,《愙斋集古录》二十六卷;对玉器、度量衡方面研究的著述有《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吴大澂又根据铭文、古玺、陶文、古币文字写成《语文古籀补》十四卷。他的著述的特点是绘图精良、摹文细致、考证尽量准确。 吴大澂还擅长书法和绘画,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他学习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这种方法书写《论语》、《孝经》以及信札。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吴大澂在学术上颇有建树,在官场上也官运亨通,曾经做过翰林院编修、陕甘学政,曾督办吉林防务,并奉命出使珲春,勘察中俄东部边界,官至广东、湖南巡抚,河东河道总督等。甲午战争期间,他得到了一枚"度辽将军"的汉印,以为吉兆,遂从湖南巡抚任上请兵出征,结果被打得大败。黄遵宪写《度辽将军歌》讥讽他:"弃冠拖剑无人惜,只幸腰间印未失。" 《金石萃编》 清代著名金石学著作,王昶编撰。王昶(17251806),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今上海市)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学识广博,尤精金石考据之学,宦迹所及,即遍搜碑刻文字、铜器砖瓦铭文,尤其注意新出土文献,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平生著述丰富,《金石萃编》是其中的一部。 《金石萃编》为王昶历时五十年,于嘉庆十年编成。全书一百六十卷,收集了一千多种商周铜器和历代石刻拓本。所收录的碑刻文字之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本书的体例是:题目下注明碑刻、器物的尺寸和存处,汉以前的按原来的篆文或隶书摹写,汉以后的用楷书,大大提高了记述的生动性和准确性;碑文之后附有见于各金石书或文集中的有关题跋,汇总了大量信息,方便查阅;最后为编者的考释或按语。全书体例精严,网罗宏富,一向被视为清代金石学之集大成者,是查考石刻文字资料和相关考证成果的最常用书籍。参与全书编纂工作的还有朱文藻、钱侗二人。 道光、咸丰时,为这本书作补编、续编者有好几家,其中陆耀遹的《金石续编》二十一卷成就最高,《金石续编》共收录了从汉到宋、辽、金、西夏的石刻文字四百余种,另外还有铜器、钟铭等十余种。书的体例模仿《萃编》,另外在许多条之后又有陆氏的题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