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说下什么是慈善: 慈善作为一种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社会事业,体现了人类共同的至善价值取向,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主要道德成就之一。从本质上来讲,慈善是一种超越性的大爱。 “至善”一词语出《大学》,《大学》开篇即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观点。朱熹认为天命之性,是上天所赋予人的,纯粹至善之性,是人之明德,乃万善之本,故《大学》提出明明德的要求,即彰明人的本体之明德而归于善。王阳明也认为:“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至善之发见,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 但要“达到至善”,仅从明明德的角度去努力还不够,还需要亲民。至善所提倡的正是超越个体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质欲求而追求精神满足的独特形式。这种超越并不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中国古代士大夫在春秋时期就确立“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作为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超越世俗的永恒价值。体悟天性与思想言论、事功业绩三位一体。“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但要做到“三不朽”以臻于至善甚至做到“三不朽”其中之一二,绝非易事。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慈善”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职中已设立地官“司徒”一职。而且,灾荒时期所采取的社会救助手段,被称为“荒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