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布雕被誉为中国民间工艺一绝、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工艺,居荆楚民间工艺十大绝技之首。近期,河北巧夺天工的布雕画的一则新闻倍受广大艺术家的关注。据报道,3月15日,任雪青用烙铁在布料上作画。 河北景县的任雪青是布雕画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她在先辈技艺基础上,创新布雕画材料,用特制烙铁在布上手工雕刻,使用金丝镶嵌技艺塑造画面轮廓,创造出许多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精品,被国内外爱好者广为收藏。3月15日,任雪青展示长12米的布雕画《清明上河图》局部图。 拓展内容:布雕画的相关新闻 远看如国画,色彩鲜艳、形神兼备,近看如浮雕,凹凸有致。”这就是在2007年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被外国大使称为“世界文化艺术奇迹”的布雕画。 这是信阳市淮滨县农民郑镇怀发明的一种工艺,一种新型“作画”方法。用烙铁代替了传统的画笔,烙铁通电后在布上雕刻,利用高温将布粘在一起,雕出各种图案。 12月20日,在信阳市羊山新区记者有幸见到了布雕画发明人郑镇怀。“布雕画就是用特制烙铁在布上通过勾、擦、点、皴等手法雕刻各种图案。”他一边介绍,一边用通了电的烙铁给一幅花鸟图作最后的润色。“一般一幅作品需要1到2个月,工序很复杂,我创作的一幅画最多用了300余种布料。” 几道工序后,两只栩栩如生的鸟儿呈现眼前。记者伸手摸了摸画中的鸟儿的羽毛,“毛茸茸”的,很有质感。郑镇怀说,他发明的布雕画就是将中国画的神韵和浮雕的立体感融为一体。 据郑镇怀介绍,他小时候母亲经常将五颜六色的布头剪成各种图案,然后用针线缝在衣服上。这种传统布贴画吸引了郑镇怀,但衣服上的图案经过风吹日晒,不是脱落,就是表面变得毛糙。而且,因为布贴画做工简单,图案线条也不流畅。因此,郑镇怀就萌生了将传统布贴画进行创新的想法。 1986年,郑镇怀吸烟时不小心烫焦了衣服。再查看衣服时,他发现被烫焦后的衣服不但紧紧地粘合在一起,而且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纹理图案。他由此突然想到,能否利用高温刻刀,将各种布料粘合在一起,并雕刻出流畅的线条呢?紧接着他就开始试验自己的这个想法,他试着自制了一个刻刀形状的铁头,安装在修理收音机的电烙铁上,通电后,利用高温将布料粘合在一起,刻出了想像中的图案。 但是,用这样的烙铁作画时,悬空的胳膊肘找不到支点,不容易作画。于是,经过反复琢磨,郑镇怀将垂直的刻刀改成弯曲的铁头,使其和烙铁杆形成一定的角度。这样,他可以将胳膊放在桌上作画,下笔时手更稳了。后来他又经过长期研究,制作出更多形状的刻刀头,用来制作擦、点、皴等技法。 随着郑镇怀的不断摸索,他的美术知识也不断增长,作品也越来越复杂。2005年,经过3年努力,郑镇怀完成了长24.88米,高1米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其中包含1万多块布料、800多名人物,清晰地再现了宋朝百姓热闹的生活。 采访中,郑镇怀告诉记者:“布雕画不像烙画、麦秆画等那么简单,往往一个简单的图案,就需要多种布料多种手法多种烙铁变换着,才能做出艺术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