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珍的婚姻在当地引起很多的议论。 “有人觉得,这些北京人结婚不讲什么门当户对,对那时当地风行的‘买办婚姻’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比‘梁祝’更为可贵。”龚凤海说。 龚凤海认为,应该给高玉珍树一个碑,“按我们现行的婚姻标准来说,大家觉得高玉珍可能生活得很惨,但其实她的后半生过得很满足。她和杨服焕互相照顾,她和一个贫农相伴终生,用自己的一生来落实毛主席上山下乡的政策。至少,在精神上她是满足的。”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如果那时回了北京,这个家肯定是完了” 留守黄陵县的北京知青汪桂兰的婚姻也是因一句玩笑而起。 1972年的一天,有干部问汪桂兰,这么多知青都搞对象,你怎么也不谈一下?要不给你介绍一个“老陕”? 汪桂兰笑了笑说,只要有人要就行。没想到第二天,对方竟然真领来一个小伙子。 1974年1月,汪桂兰结婚。但因为双方工作单位相距百余公里,两人分居17年。在1979年知青大返城的时候,汪桂兰也动过回京的心思。汪桂兰是北京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北京市教育局当时连续给她来过四封信,希望她能回京执教。但汪桂兰犹豫了好长时间后还是放弃了。 因为工作努力,汪桂兰于2000年被评为延安市劳动模范。2005年初,汪桂兰从黄陵县幼儿园党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休,转而被聘为该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宣讲员。不论是从家庭还是工作来说,汪桂兰在留守知青里,很受大家羡慕。 提起那段历史,汪桂兰感慨颇多,“如果那时回了北京,这个家肯定是完了。” 近60岁的龚凤海至今还住在单位的单身宿舍里。1991年最后一次考公务员名落孙山后,龚凤海的老婆和他离婚,在离婚证书的财产处理一栏里,属于他的只有“穿戴衣物”。他曾多次向单位领导申请住房,领导说,等你有了老婆,再给你分房子。但他每次相亲,对方都说,只要你有房子,我就和你结婚。 龚凤海宿舍的墙上,贴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女画。当地人因此说他有些不正经,“肯定在外面胡来。”但龚凤海称,男人是爱女人的,不过不能“胡爱”,“一个家要有男人和女人才会显得和谐。” 每天出门前,龚凤海都会对着镜子梳理一下稀疏的头发。镜子左上角插着一张毛主席像,“早上看他老人家一眼,我每天都会有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