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的华侨政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干扰和破坏,不仅否定“文革”前的华侨政策,而且冲击中侨委并迫害中侨委领导人,甚至支持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参加“革命运动”,向华侨输出革命热情,鼓动华侨在政治上追随中国,突出海外华侨的“反对美苏及其走狗”的意识,各种极“左”言论充斥报端,这无疑影响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并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形象。当时越南虽仍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但对中国输出文革,对外输出革命的做法非常不满意。文化大革命的核心内容是发动全民造反,揪斗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与正在全力进行抗美斗争的越南则完全格格不入。当时越南需要中国提供大量援助,不便公开反对文化大革命,但又十分担心文化大革命波及越南,故只能在内部严加防范和抵制。“如规定所有访华的越南代表团,一律不得接受关于‘文革’的宣传品,有的越南人一时碍于情面,不便回绝,便暂时收下,乘无人注意时,再悄悄将其丢弃。[6]” 1970年以后,为了适应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外交调整,中国政府逐步恢复了文革前的华侨政策,即鼓励华侨加入当地国籍,学习当地国语言文化,提倡通婚;政治上不要使侨居国政府害怕华侨而做不利于他们的事情,但“四人帮”干扰破坏的影响依然存在。可以说,输出文革及文革时期的外交和侨务政策为越南1975-1986年的排华运动埋下了隐患,也为其排华找到了借口。中越关系恶化后,之前越南与中国之间的暗流及越南之前暂时掩埋的不满和反感开始活跃,最后就演化成排斥和歧视旅居越南的华人华侨。此外,文革时期,林彪、“四人帮”将“海外关系”说成是“反动的政治关系”,将华侨当作资产阶级,甚至反动分子和特务,把华侨看成是敌人,这种认识和定位伤害了华侨的爱国之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涨了越南排华的气焰。 三、小结 1975年—1986年发生在越南的排华运动,是越南国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酿成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中越国家利益冲突,进而造成两国关系恶化。国家关系不正常,必然反映在两国人民的关系上,特别是反映在侨民与侨居国人民的关系上。而国际上越南—中国—苏联三角关系的变局及越南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换是此次排华的两股重要推动力,这一时期,越南—中国—苏联三角关系是一种“稳定婚姻”,如图1所示,这种三角关系与越南地区大国梦和苏联进入东南亚的图谋结合,推动了越南排华。而越南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换也为排华提供了种种便利和可能。此外,越南民族主义的发展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国内“文革”等政治因素也助涨了此次排华运动。 (责任编辑:admin) |